
亦稱“ 牡菣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全草供藥用。民間用葉代茶,或燃幹草驅蚊。《詩·小雅·蓼莪》“匪莪伊蔚” 漢 鄭玄 箋:“蔚,牡菣也。” 孔穎達 疏引 三國 吳 陸玑 曰:“牡蒿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牡蒿》:“《爾雅》:‘蔚,牡菣。’蒿之無子者。則牡之名以此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牡蒿》﹝集解﹞引《别錄》:“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採。”
牡蒿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藥用和民俗用途,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學名Artemisia japonica Thunb.,古稱“牡菣”“蔚”,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鄭玄箋注。其名源于植株無籽特性(“牡”指雄性,暗喻不結籽)。
二、植物特征
三、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主要功效包括:
四、民間用途
文獻溯源 《本草綱目》載其“蒿之無子者”,《爾雅》稱“蔚,牡菣”,明代陸玑已明确其植物分類(、)。
牡蒿是一個漢字詞語,音讀為mǔ hāo。它指的是一種植物,也叫做豆薇(dòu wēi)。它屬于菊科,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牡蒿的拆分部首是⺨,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牡蒿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原本,"牡"指的是雄性,"蒿"是一種植物的名稱。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可能是用來形容牡牛在草地上覓食的景象。而繁體字中,“牡”并沒有變化,而“蒿”由于繁體字的特殊規則,變成了“薅”,讀音仍然是hāo。
在古代,牡蒿的字形是由⺨和艾(yì)組成。艾是一種草本植物,可以用來制作藥物。
1. 在鄉村的田野裡,牛群喜歡吃牡蒿。
2. 她用野花和牡蒿做了一個花環。
1. 蒿草(hāo cǎo):指的是一種菊科植物,也叫黃花蒿。
2. 蒿子稈(hāo zǐ gǎn):指的是蒿屬植物的莖。
和牡蒿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黃花蒿、艾蒿、苦艾蒿。
和牡蒿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