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音信。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四:“乃有﹝兄弟﹞不相往來,不通耗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陽士人》:“ 鳳陽 一士人,負笈遠遊,謂其妻曰:‘半年當歸。’十餘月,竟無耗問。”
“耗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耗問(拼音:hào wèn)指消息、音信,多用于描述人際間傳遞的信息或動态。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耗費精力追問問題”,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建議以古典文獻中的“消息”含義為準。
適用于古文閱讀或曆史語境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音訊”“消息”等詞。
耗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費盡心思、苦苦詢問、反複追問的意思。
耗問的拆分部首是耒和言,耒是對耕作工具的名稱,表示與農業有關;言是表示言語、語言的意思。根據漢字的構造,耒屬于偏旁部首,言則屬于底部部首。
耗問的總筆畫數為10,耒部4畫,言部6畫。
耗問是一詞古老而常用,源于漢語,屬于漢字詞彙。在繁體中,耗問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耗問的表示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小篆字體中,耗問的寫法為耒問,耒部的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但距離稍遠。在隸書中,耒部和言部的書寫筆畫更加簡化,整體呈現出古樸的風格。
1. 他對新發現的文物耗問了很久,希望從中找到更多的曆史線索。
2. 老師耐心地回答學生們的耗問,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
組詞:糾結、煩擾、追問、詢問。
近義詞:困擾、苦惱、追問。
反義詞:慷慨、不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