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昬微”。隱晦,不明。 清 方苞 《書<漢書·霍光傳>後》:“﹝古之良史﹞所書一二事,則必具其首尾并所為旁見側出者而悉著之……後人反是,是以蒙雜、暗昧使治亂、賢姧之迹并昬微而不著也。”
“昏微”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引證解釋
清代學者方苞在《書<漢書·霍光傳>後》中舉例:“後人反是,是以蒙雜、暗昧使治亂、賢姧之迹并昬微而不著也。”此處“昏微”形容曆史記載的隱晦性,導緻治亂與賢奸的事迹難以明晰。
三、字義分解
四、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描述文字、曆史或現象的模糊性。例如:“這段記載過于昏微,難以考證細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如、3、10)。
昏微(hūn wē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非常微弱,模糊不清。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日(rì)和白(bái)。日部表示太陽,白部表示光亮。昏微一詞源自光線非常微弱,在朦胧中昏暗不清的狀态。
昏微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昏微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現代,雖然沒有明确的起源,但可以推斷是由人們對環境、光線等感知的描述而來。
在繁體字中,昏微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昏微”。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昏微的寫法可能存在變化。但由于曆史文獻記錄的不完整,對于具體的古代寫法沒有确切的資料。
以下是一些關于昏微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昏微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