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月未盛明時所發的光。 唐 李商隱 《碧城》詩之三:“七夕來時先有期,洞房簾箔至今垂。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 宋 蘇轼 《夜泛西湖五絕》之一:“新月生魄迹未安,纔破五六漸盤桓。”參閱 王國維 《生霸死霸考》。
(2).活人的魂魄。 唐 韓偓 《惆怅》詩:“身情長在暗相隨,生魄隨君君豈知。”
“生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這一含義源于古代對月相的觀察,特指月亮在初現或未完全明亮時散發的微光。例如:
此義項強調“魄”作為精神或生命力的象征,與“魂”共同構成人的精神主體。例如: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既可描述自然現象(如月相),也可探讨人的精神本質。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賞析中。
生魄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它的意思指的是一個人精神飽滿、活力充沛的狀态。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生」和「魄」。其中,「生」是指生命、活力,「魄」是指魂魄、精神。根據漢字的組詞規律,「生魄」可以解釋為生命的精神或活力。
「生魄」這個詞的源自于《爾雅》,是古代辭典和注釋書。在古代的文字中,「生魄」的寫法是「」。這種寫法是飯的本字,表示了生命的精神力量。而在繁體字中,「生魄」的寫法保持了和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講究的是書法的藝術性。在古代,「生魄」的寫法與現代稍有差别,但意義仍然相同。例如,「生魄」在篆書中的寫法為「」,在隸書中的寫法為「」。
例句:
1. 他競走時的精神狀态和生魄令人驚歎。
2. 這部電影塑造了一個具有生魄的主人公形象,引起了觀衆的共鳴。
組詞:
生機、魄力、生龍活虎、魂牽夢萦
近義詞:
精神煥發、滿腔熱血、神采奕奕
反義詞:
無精打采、無生氣、低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