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孤高耿直。《北齊書·厍狄士文傳》:“ 士文 性孤直,雖隣裡至親莫與通狎。”《北史·房彥謙傳》:“清介孤直,未必高第;卑諂巧官,翻居上等。” 宋 蘇轍 《免尚書右丞表》:“如臣迂闊而寡謀,孤直而多怨,進用茲始,已或紛然。”
(2).形容松竹之類的姿态高而挺直。 唐 宋之問 《題張老松樹》詩:“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 明 劉基 《題趙學士色竹圖》詩:“竹性本孤直,罄折良可憐。”
“孤直”一詞具有雙重含義,既可形容人的品格特質,也可描述自然物的形态特征,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由“孤”(獨立、不隨流俗)與“直”(正直、坦率)組合而成,核心指代堅持原則、不妥協的獨立品格。
人格特質
特指孤高耿直的品性,形容人堅守道德準則,不因外界壓力改變立場。如《北齊書》記載厍狄士文“性孤直,雖鄰裡至親莫與通狎”,《北史》稱房彥謙“清介孤直”。宋代蘇轍在奏表中以“孤直而多怨”自述剛正性格導緻的處境。
自然物象
常用于描繪松竹等植物的挺拔姿态。唐代宋之問《題張老松樹》有“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明代劉基題畫竹詩亦雲“竹性本孤直”,借植物形态隱喻高潔品格。
現今多用于文學創作或人物評價,既可直接描述人物剛正不阿的性情,也可通過松竹意象進行象征表達,體現中華文化中“以物喻德”的傳統審美。
孤直是指一個人獨立堅定,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他們不為外界所動搖,始終保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孤直的部首是立(站立),總計有10畫。
孤直一詞最早出現在《字彙衍義》這本古代字書中,并成為後來的名字中常用的字。在字典中,它被解釋為"獨立直立"的意思。
孤直的繁體字是孤直。
在古代,孤直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古漢字寫法為孤直。
1. 他的孤直個性使他在團隊中獨樹一幟。
2. 她擁有一種孤直的精神,永不妥協。
1. 孤獨:形容感到孤單和寂寞。
2. 直立:指垂直或站立的狀态。
3. 孤僻:形容人性格孤獨、不合群。
1. 剛直:指言行堅定、不動搖。
2. 獨立:表示不依賴他人,自主獨立。
1. 循從:指人隨波逐流,不堅持自己的立場。
2. 婉曲:表示言語或行為柔和、含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