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行的意思、節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行的解釋

節操品行。《戰國策·楚策一》:“夫從人者,飾辯虛辭,高主之節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數逆天子之令,不順。言節行以高兄,無禮。” 顔師古 注:“謂請守母冢,自為名節而表異行,用以矜高於兄耳。” 宋 梅堯臣 《觀居甯畫草蟲》詩:“權豪不可緻,節行今仍獨。”《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賤妾無媒苟合,節行已虧,豈可更事他人。”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要之,國有政黨,非直政事多垢黷,而士大夫之節行亦衰,直令政府轉為女閭,國事夷於秘戲,此蓋法家所深惎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行”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析

“節行”一詞屬漢語複合詞,由“節”與“行”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向人的品德操守與行為準則。以下依據權威辭書及文獻用例詳釋其義:

一、基本釋義 指節操與品行,強調人在道德準則上的堅守與日常行為的表現。

《漢語大詞典》釋為:“節操品行。”

《古代漢語詞典》釋為:“節操,操行。”

此義強調内在德性(節)與外在實踐(行)的統一,是評價個人道德水準的重要标準。例如《漢書·賈誼傳》載:“節行以報其上”,即指以高尚的節操品行回報君上。

二、深層内涵

  1. 道德堅守

    “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氣節、操守,如忠節、名節;“行”指行為、德行。“節行”合稱,特指在逆境或誘惑中堅守道德原則的行為品質。如《宋史·忠義傳》中表彰人物“節行可稱”,即贊其臨難不苟的操守。

  2. 行為規範

    古代文獻中常以“節行高潔”“節行貞固”形容品行端正、持身嚴謹之人。如《後漢書·列女傳》記班昭“節行法度”,體現其言行符合禮法規範。

三、文獻用例佐證 《資治通鑒·唐紀》:“铨綜節行,褒貶善惡。”——指考核官員的操守品行以行賞罰。

《明史·選舉志》:“考察之法,以節行著者優先。”——說明節行是古代官吏考評的核心标準。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3.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含《漢書》《後漢書》《宋史》《明史》).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權威出版社及典籍名稱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節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描述人的品德和行為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節行”由“節”和“行”組成:


詳細解釋

  1. 核心内涵

    • 指個人在言行中保持謹慎、莊重,注重社會規範與自我修養,不輕率行事。
    • 常與“名節”“德行”關聯,如《漢書》提到“言節行以高兄”,即通過恪守節操彰顯品行。
  2. 曆史出處

    • 最早見于《戰國策·楚策一》:“高主之節行”,指推崇君主的品德。
    • 宋代梅堯臣詩作中亦用“節行”贊美堅守操守的人。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戰國策》《漢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焙蠒标志比丘不急之務不特碴兒呈身純至慈谟麤厲道境頂箱獨豎一幟發夢泛酸風起潮湧負恨複社恭敬桑梓貴恙沽矯過索韓張橫生賀序呼庚簡除賤取踐揚見谕靜響九死一生芰制刻陗苦杕廉武陵署犁塗黎邑愍儒鄉密撰末浪儜兒軿辎蒲扇譴斥塹坎荞粑豈惟羣玉曲破失出視疾鼠膽順備飕飗素地狪犬頭對吞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