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操品行。《戰國策·楚策一》:“夫從人者,飾辯虛辭,高主之節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數逆天子之令,不順。言節行以高兄,無禮。” 顔師古 注:“謂請守母冢,自為名節而表異行,用以矜高於兄耳。” 宋 梅堯臣 《觀居甯畫草蟲》詩:“權豪不可緻,節行今仍獨。”《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賤妾無媒苟合,節行已虧,豈可更事他人。”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要之,國有政黨,非直政事多垢黷,而士大夫之節行亦衰,直令政府轉為女閭,國事夷於秘戲,此蓋法家所深惎者。”
“節行”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描述人的品德和行為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節行”由“節”和“行”組成:
核心内涵
曆史出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戰國策》《漢書》等古籍。
節行是一個漢字詞語,指在行走和生活中節制自己,遵循規則、講究禮貌和秩序的行為。
節行的拆分部首是“節”和“行”,其中“節”作為主部首,表示規定、限制的意思;“行”作為輔部首,搭配在字的右邊。
節行的筆畫總數為12畫。
節行這個詞來源于《說文解字》,是先秦時期漢字的一種寫法。在繁體字中,節行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變化,包括節行也有不同的寫法。在《說文解字》中,節行的形狀為“舌”與“行”的組合,形似“+”。
1. 作為一名公務員,應該時刻保持節行的形象。
2. 在公共場合,我們要注意節行,不打擾他人。
3. 這位老人家一生都秉持節行的原則,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節制、行為、行動、行路、步行、行列。
守紀、守規、守信、守序。
放縱、不守規矩、不遵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