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尼犍 ”。梵語nirgrantha的省音譯。佛教所說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國王事尼乾道,鑄金銀人像大十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三摩呾吒國》:“天祠百所,異道雜居,露形尼乾,其徒特盛。”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天主教論》:“《西域記》雲: 鉢羅那迦天 祠,人露形,旦上高柱,一手執柱端,一手躡旁杙,一手一足,虛懸向外,視日影,求出生死,所謂裸形求仙,是尼犍法。”
“尼幹”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宗教術語(主要含義)
“尼幹”是梵語“nirgrantha”的省音譯,指佛教經典中所稱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主張裸體修行的教派)。該詞亦作“尼犍”,常見于佛教文獻和史籍中。例如《南史·夷貊傳》記載林邑國國王信奉“尼乾道”,玄奘《大唐西域記》也提到“露形尼乾”在印度某些地區盛行。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現代用法的延伸
部分詞典(如)提到“尼幹”作為成語可形容“幹瘦、消瘦”,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可能與原宗教術語無直接關聯。需注意語境區分。
建議:若涉及宗教或曆史研究,建議以佛教文獻和權威史籍(如《南史》《大唐西域記》)的解釋為主;現代語境下的其他含義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尼幹》是一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某些動植物或事物變得枯燥、幹癟或幹涸的狀态。它可以用來形容土地、植物、水源等在缺乏水分或受到幹旱等不良環境影響時的狀态。
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它的意義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在該書中,尼幹被解釋為“貧瘠枯燥,涸而幹也”。這個詞也可用作形容詞,表示幹燥或枯燥的狀态。
《尼幹》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它們分别是“屍”和“秘”。
“屍”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它通常表示與屍體有關的事物。它的拼音是shī。
“秘”是一個漢字,它的主要意思是神秘或秘密。它的拼音是mì。
根據這兩個部首和漢字的書寫規則,可以分别将“屍”寫為第1筆和第2筆,将“秘”寫為第1筆和第2筆、第4筆。這樣,《尼幹》的總筆畫數為6。
《尼幹》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尼乾」。在繁體中,「幹」字的寫法是「乾」。
在古時候,尼幹這個詞的一種古漢字寫法為「尼旱」。這種寫法中,「幹」字被寫作「旱」。
例句:這片土地已經尼幹得無法種植作物。
組詞:尼幹地、尼幹狀态。
近義詞:幹旱、幹涸。
反義詞:濕潤、濕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