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尼幹的意思、尼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尼幹的解釋

亦作“ 尼犍 ”。梵語nirgrantha的省音譯。佛教所說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國王事尼乾道,鑄金銀人像大十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三摩呾吒國》:“天祠百所,異道雜居,露形尼乾,其徒特盛。”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天主教論》:“《西域記》雲: 鉢羅那迦天 祠,人露形,旦上高柱,一手執柱端,一手躡旁杙,一手一足,虛懸向外,視日影,求出生死,所謂裸形求仙,是尼犍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尼幹”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及宗教文化背景解讀。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尼幹”為梵語音譯詞,原指古印度宗教派别“尼乾子”(Nirgrantha),即後世所稱的耆那教修行者。該教派主張通過極端苦行斷除業力束縛,其創始人大雄(筏馱摩那)被佛教典籍稱為“尼乾陀若提子”。

在漢語語境中,“尼幹”一詞多見于佛教經典,如《長阿含經》中将“尼乾”列為六師外道之一,用以指代與佛教修行理念相異的苦行派别。該詞在曆史演變中逐漸衍生出兩種含義:

  1. 宗教群體特指:專指耆那教僧侶,強調其不著衣物、斷除塵累的修行方式;
  2. 修行方式代稱:引申為通過禁欲與自我克制達到解脫的修煉法門,常見于宋明時期禅宗語錄中對極端修持者的譬喻。

現代《佛學大辭典》特别指出,“尼幹”一詞在漢傳佛教文獻中常與“尼犍”“尼乾”等異體字混用,其核心語義始終關聯着對物質欲望的徹底摒棄。該詞彙的存續反映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中宗教術語的跨語言傳播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尼幹”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1. 宗教術語(主要含義)
    “尼幹”是梵語“nirgrantha”的省音譯,指佛教經典中所稱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主張裸體修行的教派)。該詞亦作“尼犍”,常見于佛教文獻和史籍中。例如《南史·夷貊傳》記載林邑國國王信奉“尼乾道”,玄奘《大唐西域記》也提到“露形尼乾”在印度某些地區盛行。

  2.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南史》提到林邑國“鑄金銀人像大十圍”以供奉尼乾道;
    • 清代學者俞正燮在《癸巳類稿》中将尼乾法與裸形求仙行為關聯。
  3. 現代用法的延伸
    部分詞典(如)提到“尼幹”作為成語可形容“幹瘦、消瘦”,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可能與原宗教術語無直接關聯。需注意語境區分。

建議:若涉及宗教或曆史研究,建議以佛教文獻和權威史籍(如《南史》《大唐西域記》)的解釋為主;現代語境下的其他含義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百漏船表演唱大段訂久要敦忠鵝膏蕈恩慈貳辭二嚴風知符節幹癟弓把狗頭軍師寒鼈寒家捍圉諱人減縮金奔巴瓶盡言酒光科買扣布筐籮诳賺論吐滿腔熱忱冥頑不化謬答末失納采南客腦後毗貍遣聲喬相識衾窠器韻瞿唐峽讓國褥套三覺侍郎三微神蔡紳士協定深文傅會水傀儡書簡厮皂退田宛媚偉美吳質霞樓相認孝履曉人下腰洗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