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正。三正之始,萬物皆微,故又稱三微。《漢書·律曆志上》:“三微之統既著,而五行自青始。”《後漢書·陳寵傳》:“三微成著,以通三統。” 李賢 注引《三禮義宗》:“三微,三正也。言十一月陽氣始施,萬物動於黃泉之下,微而未著,其色皆赤,赤者陽氣。故 周 以天正為歲,色尚赤,夜半為朔。十二月萬物始牙,色白,白者陰氣。故 殷 以地正為歲,色尚白,鷄鳴為朔。十三月萬物始達,其色皆黑,人得加功以展其業。 夏 以人正為歲,色尚黑,平旦為朔,故曰三微。” 唐 杜審言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詩:“六位乾坤動,三微曆數遷。” 宋 王安石 《回賀冬啟》:“伏以七始載華,三微遂著,方明主撫辰之盛,宜哲人膺祉之多。”參見“ 三正 ”。
(2).謂十五日。《易緯乾鑿度》卷上:“三王之郊,一用 夏 正。天氣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 鄭玄 注:“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
(3).古代箭靶上的三條豎線。《後漢書·陳敬王羨傳》“ 寵 善弩射,十發十中” 李賢 注引《華峤書》:“ 寵 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載,參連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為經,三小為緯,經緯相将,萬勝之方,然要在機牙。”參閱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器用》“弩機”條。
"三微"是中國古代曆法術語,指冬至後陽氣初生的三個時間段,每個時段稱為"一微",合稱"三微"。它标志着新歲氣的開始,是古代制定曆法、安排農事與政治活動的重要時間依據。以下是詳細解釋:
"三微"指冬至後陽氣始生的三個階段。古人認為冬至時陽氣雖生但極其微弱,此後每過十五日左右陽氣增長一分,稱為"一微",三微之後(約冬至後45日)陽氣顯著,萬物開始萌動。
來源:《後漢書·律曆志》載:"冬至陽氣始萌,故曰三微之月。"
三微對應冬至後的三個節氣:冬至(一微)、小寒(二微)、大寒(三微),每微約15日。至立春(三微結束),陽氣已盛,進入春季。
來源:《晉書·律曆志》:"三微而成著,三著而象成。"
周代曾以三微之月(夏曆十一月)為歲首,稱"周正建子",體現對陽氣初生的重視。
來源:《春秋感精符》:"天統十一月建子,天始施之端也。謂之天統者,周以為正。"
漢代将三微月定為政令寬緩之期,禁止刑殺伐木,以順應陽氣生長。《白虎通義》載:"三微月,陽氣未盛,王者承天意以養微。"
三微後陽氣漸充,是春耕準備的臨界點。《齊民要術》引古農諺:"三微成一線,耕牛遍地走。"
現代漢語中,"三微"一詞罕用,但在研究古代曆法、制度時仍具價值。《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人謂冬至後陽氣初生,稱十五日為一微,三微共四十五日。"
權威參考來源:
“三微”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不同的文獻和語境有所差異。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三微”在不同語境下可指曆法起始、時間單位或射箭術語。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安徽擺翠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白衣民族北唐碧露不忙不暴殘夭纏絡除數詞友聰察寸腸誕布當甯倒繃孩兒二麗迩身放暗箭放偷忿然作色簠簋不飾富貴顯榮負诮光電酣縱合通活報劇茄克記號攬撮阆邱牢絡連蒙帶唬蠡蔔厘金漫山塞野妙計闵慰钤束卿皂勤辱齊辔鮂鮋柔從三寫易字商律盛衰興廢沈腦身受庶績說理文素袍同文共規翁甫屋宇險螫歊雲西林歆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