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殼綱,珠蚌科,無齒蚌屬貝類的通稱。外形為橢圓或卵圓形。殼薄易碎。膠合部窄,無齒。雌雄異體。肉可供食用,或作飼料。有的能用來淡水育珠,如背角無齒蚌。
河蚌是淡水環境中常見的軟體動物,其詞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1. 生物學分類與形态特征
河蚌屬雙殼綱、珠蚌科,以無齒蚌屬為主()。外形多為橢圓或卵圓形,殼薄易碎,表面光滑且具有同心圓生長紋路,殼内呈現珍珠光澤()。成年河蚌體長一般在30-250毫米之間,部分種類可達三寸(約10厘米)()。
2. 生态習性與分布
廣泛栖息于江河、湖泊、池塘等淡水底部泥沙中(),通過濾食浮遊生物、有機碎屑等獲取營養()。雌雄異體,幼蟲需寄生在魚類體表完成變态發育,壽命可達10年以上()。全球均有分布,以北美和亞洲種類最豐富()。
3. 實用價值
4. 文化意義
在中文語境中,“河蚌”常與自然生态、傳統生活相關聯,例如童謠或故事中描述孩童撿河蚌、觀察其習性()。
總結來看,河蚌既是淡水生态系統的關鍵物種,也是兼具經濟價值與文化意義的生物。如需更詳細分類或生理結構圖解,可參考權威生物學資料(如)。
《河蚌》是指一種生活在河流中的蚌類動物,也可指多個河蚌。
《河蚌》的部首是氵(水),總共有12畫。
《河蚌》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描述了這種生活在河中的蚌類動物。
《河蚌》的繁體字為「河蚌」。
在古時候,漢字「河蚌」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河中的河蚌吸取水中的營養。
2. 孩子們在河邊發現了一顆大河蚌。
1. 河流:指自然界中的大水道。
2. 蚌類:指一類無脊椎動物,通常生活在水中。
1. 淡水蚌:指生活在淡水中的蚌類動物。
2. 水蚌:指生活在水中的蚌類動物。
陸蚌:指生活在陸地上的蚌類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