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召棠的意思、召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召棠的解釋

《詩·召南·甘棠序》:“《甘棠》,美 召伯 也。 召伯 之教,明於南國。” 孔穎達 疏、 朱熹 集傳并謂 召伯 巡行南土,布 文王 之政,曾舍于甘棠之下,因愛結于民心,故人愛其樹,而不忍傷。後世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實。《藝文類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劉孝綽 《栖隱寺碑銘》:“ 召 棠且思, 羊 碑猶泣。”《蕙風詞話續編》卷一引 金 李用章 《大常引·同知崔仲明生日》詞:“ 太行 千裡政聲揚,問何處,是黃堂,遺愛幾時忘!試聽取,人歌《召棠》。” 清 趙翼 《青山莊歌》:“令孫繼起為方伯,分 陝 曾栽 召伯 棠。” 清 趙翼 《瓯北詩話·詩人佳句二》引 燕人谒 《韓魏公相州祠堂記》詩:“有客能吟丞相柏,無人敢伐 召公 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召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賢吏施行仁政的遺愛,常用來稱頌官員的惠民德政或遺留的惠澤。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召棠(Shào táng)指代周代召伯在棠樹下聽訟決獄、施行仁政的故事,引申為清官良吏遺留的德政或百姓感念的仁愛之舉。該詞承載着對廉潔奉公、體恤民情的治理者的贊譽。

二、典故溯源

典故源自《詩經·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釋義:茂盛的棠梨樹啊,莫剪枝葉莫砍伐,因它是召伯曾居住的地方。)

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西周政治家召公奭(召伯)巡行南國時,為不擾民,常于甘棠樹下搭草棚處理政務、聽訟斷案。他執法公正、體恤民瘼,百姓感念其德政,連他歇息過的棠樹也加以保護,并作《甘棠》詩紀念。後世遂以“召棠”“棠蔭”象征仁政遺風。

三、引申義與用法

  1. 喻指德政遺愛

    如清代趙翼詩句:“千秋蔽芾勝甘棠”,即以“甘棠”喻指官員的惠民政策被長久銘記。

  2. 借代良吏或治理典範

    如“召棠遺澤”形容官員離任後仍被百姓懷念。

  3. 象征公正廉明的治理精神

    古代州縣常植棠樹于公堂旁,以示效法召伯(如河南陝州“召公祠”古棠樹遺址)。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召棠,周召公奭巡行南國,在棠樹下聽訟斷案。後人思其德政,因作《甘棠》詩。後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實。”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2卷)

  2. 《辭源》:

    “召棠,喻惠政及人,遺愛在民。”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版)

  3. 《詩經注析》:

    “《甘棠》一詩,乃百姓因物寄情,睹樹思人,足見召伯之政深得民心。”

    (來源:中華書局《詩經注析》,程俊英注)

五、文化影響

“召棠”作為中華德治文化的符號,常見于傳統衙署題額(如“棠蔭”“甘棠遺愛”),亦被用于地名(如河南陝州區“甘棠路”)、碑刻(如清代台灣府“甘棠遺愛碑”),彰顯對仁政思想的傳承。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召棠”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需結合權威文獻辨析:

一、核心典故來源 “召棠”出自《詩經·召南·甘棠序》,記載召伯(周文王之子)巡行南方時,曾在甘棠樹下處理政務,因其施政仁德,百姓愛屋及烏,連他停留過的棠樹都不忍砍伐。後世以此典故比喻:

  1. 頌揚官吏的德政(主流釋義)
  2. 代指值得紀念的政績遺迹

二、存在争議的釋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人才被埋沒”,這與傳統文獻存在差異。這種釋義可能是對成語的誤讀或引申,建議優先采用《詩經》原典及曆代注疏的釋義。

三、使用注意事項 • 文學作品中多用于稱頌官員政績(如南朝劉孝綽碑銘中的用例) • 作為姓名用字時,取「棠」的植物意象,寓意溫和吉祥 • 查證古籍時應回歸《詩經》原典及漢唐注疏體系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優先采用《詩經》典故的原始含義,若涉及現代引申義需标注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敗道擺磨表頭博措不舉不識高低不緻谶緯創戮捶笞春深次男湊手大忙季節稻粱謀蹬心拳頭登帳玷穢二周複活弗是貢試挂閡锢習漷縣漸冉驕伐祭鍊進參謹默偈子巨傑鈞折行倉曠塗滿腔熱枕駡天咒地駡言彌澥嬭牙瞥聞平浮抔飲虔劉欠帳青箱家秋學曲中仁弱少别賒券拴束私心妄念探信望廬山瀑布瓦盌薇省五旅遐睇霞帔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