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正的意思、朝正的詳細解釋
朝正的解釋
(1).古代諸侯和臣屬在正月朝見天子。 漢 以來通常在歲首元旦進行,也稱大朝會。《左傳·文公四年》:“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 楊伯峻 注:“ 襄 二十九年《傳》雲:‘春王正月,公在 楚 ,釋不朝正於廟也。’新正至祖廟賀正,謂之‘朝正於廟’,則此‘朝正於王’,謂以正月朝賀京師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是以朝正之義,天子純統色衣,諸侯統衣纏緣紐,大夫士以冠,參近夷以綏,遐方各衣其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統之義也。” 唐 杜甫 《元日寄韋氏妹》詩:“不見朝正使,啼痕滿面垂。” 元 鄭光祖 《老君堂》第四折:“見如今太平戰争盡皆寧,千邦萬國來朝正。” 清 錢謙益 《元日雜題長句》詩:“青陽玉律應三元,是日朝正會禁門。”
(2).古代歲首,天子或諸侯祭于宗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在 楚 ,釋不朝正于廟也。”《春秋·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月,猶朝于廟” 唐 孔穎達 疏:“其日又以禮祭於宗廟,謂之朝廟……其歲首為之,則謂之朝正。”
詞語分解
- 朝的解釋 朝 ā 早晨:朝陽。朝晖。朝暮。朝霞。朝氣。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複無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對着:朝向。朝前。朝陽。坐北朝南。 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
- 正的解釋 正 è 不偏斜,與“歪”相對: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則的:正當(刵 )。正派。正楷。正規。正大光明。正言厲色。撥亂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義。正氣。 恰好:正好。正中(恘 )
網絡擴展解釋
“朝正”是古代中國的重要禮儀制度,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歲首朝見天子
指諸侯或臣子在新年時向帝王朝賀,接受政教。這一傳統最早可追溯至周代:
- 儀式形式:周代諸侯需在正月觐見周天子,天子設宴并賦詩(如《湛露》),象征君臣和諧。
- 時間演變:漢代後固定在元旦(歲首)舉行,稱為“大朝會”,成為國家重要慶典。
二、歲首宗廟祭祀
指天子或諸侯在年初祭拜宗廟,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魯公因在楚國未參與祭祀而被批評。唐代孔穎達注釋中明确将歲首祭祖稱為“朝正”。
補充說明:
- 該詞讀音為cháo zhèng,部分文獻中“朝”也讀作zhāo,但多指早晨而非此禮儀。
- 别名包括“賀正”“元會”,凸顯其新年慶賀性質。
以上解釋綜合了《左傳》等典籍記載及曆代注釋,反映了古代政治與宗法制度的結合。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朝正(cháo zhèng)一詞的意思是迎合當前的風氣和趨勢,表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進。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正”,其中,“辶”部表示行走的意思,而“正”表示正确、準确。朝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一句話:“朝飛暮卧,盡志于朝。”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朝正一詞在古代就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為政理念和為人處世的态度。
朝正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朝箏」。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與現代的“朝正”完全相同的字形。但是在古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類似于朝正意思的詞語,如“朝辭白帝彩雲間”,意思是在早晨告别白帝山上的彩雲,展望未來。
下面是一些使用朝正的例句:
1. 他一直堅持朝正的原則,不受誘惑和迷失。
2. 領導力量專注朝正的方向,并奮力帶領團隊前進。
3. 在困境中,我們需要朝正的信念來戰勝困難。
4. 她的行為舉止總是朝正的,受到了他人的欽佩和尊敬。
朝正可以和一些詞語組成新的詞彙,如“朝正思考”、“朝正發展”。朝正的近義詞有“積極向上”、“良好前進”,反義詞則是“倒行逆施”、“走向錯誤”。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