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atural science]∶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
(2) [knowledgeable]∶知道許多事物
博物洽聞
(1).通曉衆物。 漢 桓寬 《鹽鐵論·雜論》:“ 桑大夫 據當世,合時變,推道術,尚權利,辟略小辯,雖非正6*法,然巨儒宿學,惡然大能自解,可謂博物通士矣。” 宋 歐陽修 《筆說·博物說》:“草木蟲魚,《詩》家自為一學,博物尤難。” 清 徐發 《<蚓庵瑣語>序》:“ 姬公 多藝, 子産 博物,自古而然。”
(2).指通曉各種事物的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於是客遊後進,詳論藝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衆中次詰,莫不挫其鋭,頽其名。”
(3).指萬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臘婆國》:“昔此邑中,有 婆羅門 ,生知博物,學冠時彥,内外典籍,究極幽微。” 宋 蘇轼 《以石易畫晉卿難之複次韻》:“欲觀博物妙、故以求馬蔔。”
(4).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統稱。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博物漢語 快速查詢。
“博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延伸和變化,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本義與引申義
學科統稱
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類似現代“自然科學”的範疇( )。
“博物”從古至今經曆了從“辨識萬物”到“學科統稱”的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與現代中的語義延展性。
博物(bów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廣博的知識、深博的學問。它由“十”(十月)和“蔔”(蔔筮)兩個部首組成。十代表着數量,蔔表示着預測和尋求智慧。該詞彙有7個筆畫,在漢字中屬于一種稍微複雜的詞彙。
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的蔔筮文化,博物一詞的最初意思是指通過蔔筮預測未來并借此獲得智慧和知識。後來,隨着社會發展,博物逐漸演變為指代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學問。
在繁體字中,博物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博物漢字寫法因曆史演變而有所變化,不同的字形和寫法令人矚目。然而,博物一詞的基本含義始終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的知識真是博物,無論是曆史、科學還是藝術,他都了解得很深。
博物一詞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詞,形成不同的概念。例如,博物館(bówùguǎn)指的是收藏、展示和研究藝術品、文化遺産和科學研究成果的機構。博物學(bówùxué)指的是研究自然和人文曆史的學科。
與博物相關的近義詞有豐富、淵博和博學,它們都表示知識廣博、學問深厚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與博物相對的是淺薄、膚淺和淺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