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atural science]∶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
(2) [knowledgeable]∶知道許多事物
博物洽聞
(1).通曉衆物。 漢 桓寬 《鹽鐵論·雜論》:“ 桑大夫 據當世,合時變,推道術,尚權利,辟略小辯,雖非正6*法,然巨儒宿學,惡然大能自解,可謂博物通士矣。” 宋 歐陽修 《筆說·博物說》:“草木蟲魚,《詩》家自為一學,博物尤難。” 清 徐發 《<蚓庵瑣語>序》:“ 姬公 多藝, 子産 博物,自古而然。”
(2).指通曉各種事物的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於是客遊後進,詳論藝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衆中次詰,莫不挫其鋭,頽其名。”
(3).指萬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臘婆國》:“昔此邑中,有 婆羅門 ,生知博物,學冠時彥,内外典籍,究極幽微。” 宋 蘇轼 《以石易畫晉卿難之複次韻》:“欲觀博物妙、故以求馬蔔。”
(4).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統稱。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博物漢語 快速查詢。
"博物"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義分解與權威詞典釋義兩個角度解析:
詞義分解
根據《漢語大詞典》,“博”指廣博、廣泛,“物”指事物、現象。兩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意為“廣泛認知事物”,引申為對自然萬物、人文知識的全面掌握。該構詞法體現了漢語雙音節詞通過單字義項疊加表意的特點。
權威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博物”包含兩層含義:
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元年》“博物君子”,指通曉衆物的賢者。漢代《說文解字》注“博,大通也”,強調認知的廣度與貫通性,與儒家“格物緻知”思想形成互文。
現代應用擴展
當代語用中衍生出“博物館”“博物志”等複合詞。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将其列為傳統文化關鍵詞,建議通過“博物教育”培養跨學科認知能力。
相關概念辨析
區别于“博學”側重知識儲備量,“博物”更強調系統性認知方法,與《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認知觀一脈相承。
“博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延伸和變化,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本義與引申義
學科統稱
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類似現代“自然科學”的範疇( )。
“博物”從古至今經曆了從“辨識萬物”到“學科統稱”的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與現代中的語義延展性。
寶意不露圭角不淫猖勃鏟平朝路赪莖赤株充起畜食叢冗欑羅打捱單複凍醴東平之樹杜浣花對不上封鏡符券甘脃功義黃閑跻登節落解祀金書舉迹箟簬款議良猷陸吾男扮女裝南郊能見度器愛倩俊祈祝确乎染習人風柔條山旮旯子山子升煉霜拳太陽爐湯媪抟心揖志頹節土強吐舌土星望白署空偉烈物忌悟寂鄉校孝情翕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