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博物的意思、博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博物的解释

(1) [natural science]∶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2) [knowledgeable]∶知道许多事物

博物洽闻

详细解释

(1).通晓众物。 汉 桓宽 《盐铁论·杂论》:“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推道术,尚权利,辟略小辩,虽非正6*法,然巨儒宿学,恶然大能自解,可谓博物通士矣。” 宋 欧阳修 《笔说·博物说》:“草木虫鱼,《诗》家自为一学,博物尤难。” 清 徐发 《<蚓庵琐语>序》:“ 姬公 多艺, 子产 博物,自古而然。”

(2).指通晓各种事物的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於是客游后进,详论艺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众中次詰,莫不挫其鋭,頽其名。”

(3).指万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昔此邑中,有 婆罗门 ,生知博物,学冠时彦,内外典籍,究极幽微。” 宋 苏轼 《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韵》:“欲观博物妙、故以求马卜。”

(4).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博物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博物"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义分解与权威词典释义两个角度解析:

  1. 词义分解

    根据《汉语大词典》,“博”指广博、广泛,“物”指事物、现象。两字组合构成动宾结构,字面意为“广泛认知事物”,引申为对自然万物、人文知识的全面掌握。该构词法体现了汉语双音节词通过单字义项叠加表意的特点。

  2. 权威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博物”包含两层含义:

    • 知识范畴:指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如“博物学”即西方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中译术语。
    • 能力描述:形容人见识广博,如成语“博物洽闻”表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
  3. 词源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博物君子”,指通晓众物的贤者。汉代《说文解字》注“博,大通也”,强调认知的广度与贯通性,与儒家“格物致知”思想形成互文。

  4. 现代应用扩展

    当代语用中衍生出“博物馆”“博物志”等复合词。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其列为传统文化关键词,建议通过“博物教育”培养跨学科认知能力。

  5. 相关概念辨析

    区别于“博学”侧重知识储备量,“博物”更强调系统性认知方法,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观一脉相承。

网络扩展解释

“博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延伸和变化,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与演变

  1. 本义与引申义

    • 原指辨识、通晓各种事物的能力,如“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这一用法常见于古籍,强调对万物的广泛认知。
    • 引申为万物的代称,如宋代苏轼《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韵》中“欲观博物妙”,即指万物奥妙()。
  2. 学科统称
    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类似现代“自然科学”的范畴( )。

二、古籍中的用法

三、现代语境

发音与词性

“博物”从古至今经历了从“辨识万物”到“学科统称”的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在历史与现代中的语义延展性。

别人正在浏览...

阿家八千卷楼並世不着情不知甘苦才性长鬟倡踊称诵乘云行泥疵面刀螂大嫂子顶礼钉是钉,铆是铆低云阿弥反覆无常甘液高看给役个钱攻拔光碌碌关情脉脉横眉鸿符怀宝花扑扑矫语急递铺井谷矜惜寄杖鞠粥磕瓜肯不肯掯阻寮掾奶房南都瓯蚁攀车卧辙凭临洽客倾柯卫足劝酧三才箭手痕四履桃符逃乱汪氏惟桑隗台闻鸡人辒辌车销瘦遐适谢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