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祈求祝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著述·獻異書》:“方士 趙天壽 者進獻符法三十六本……已乞留 靜虛觀 ,為上祈祝,不許。”《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十年》:“六月,丁酉, 龍翔宮 奉安感生帝及從祀聖像,仍備祭器,比附 太一宮 禮例祈祝。”
“祈祝”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zhù,由“祈”和“祝”兩字組合而成,含義為祈求祝禱,即通過言語或儀式表達對某種願望的懇求和祝福。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祈祝”多用于正式或莊重的場合,表達對他人的深切祝福或對某種結果的期盼,例如: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野獲編》,描述方士為帝王祈祝的場景(“為上祈祝”),可見其曆史用法與宗教、儀式密切相關。現代使用中,詞性偏向動詞,需搭配具體祝福對象或内容。
“祈祝”融合了懇求與祝福的雙重含義,既可用于日常祝願,也可用于莊重儀式。其語義和用法在古籍與現代語境中具有延續性,體現了漢語表達願望的豐富性。
祈祝(qí zhù),是一個動詞詞組,表示向神明或者某種超自然力量祈求祝福和保佑。
祈字的拆分部首是示,筆畫數為8;祝字的拆分部首是礻,筆畫數為4。
祈祝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繁體字中,祈寫作禱,祝寫作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祈字的寫法有多種變體,包括贲、告和示等。祝字的變體有祖、袛和袏等。
1. 他們前往寺廟,祈祝家庭的安康和幸福。
2. 在傳統節日裡,人們會祈祝豐收和平安。
祈願、祈求、祛病、祝福、安神等。
禱告、祈禱。
詛咒、诋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