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拟斷的意思、拟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拟斷的解釋

量刑判罪。《明律·名例·以理去官》:“犯罪者并依職官犯罪律拟斷。”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贓私》:“依律拟斷,按數給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拟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差異較大的釋義,需根據使用場景區分理解:

  1. 成語釋義(ní duàn)
    指事物接近斷絕但仍有挽回希望的狀态,多用于形容人際關系或事件的危機轉折點。該詞源于《史記·高祖本紀》中陳平“斷刀重接”的典故:劉邦與項羽争霸時,陳平在宴席上故意切斷刀身又拼接,以此暗示局勢雖危殆但可通過智謀扭轉( )。

  2. 法律術語(nǐ duàn,拼音以權威文獻為準)
    意為“量刑判罪”,屬司法領域專業詞彙。例如:

    • 《明律》規定:“犯罪者并依職官犯罪律拟斷。”()
    • 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提及:“依律拟斷,按數給沒。”( )

注意:部分資料将成語發音标注為“ní duàn”,但“拟”字現代漢語标準讀音為nǐ(第三聲),可能為曆史發音或文獻傳抄差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拟斷》的意思

《拟斷》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模仿斷斷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拟斷》的部首是手,拆解後的筆畫為8畫。

來源

《拟斷》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衛風·氓》中的一句詩:“鄂矢如飛,鳥集于罘,君子萬年,福祿又何錯?”其中的“鳥集于罘”一句中的“罘”即為《拟斷》的古字。

繁體

《拟斷》的繁體字為「擬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拟斷》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有些文獻中将《拟斷》寫作「擬斷」。

例句

他在表演中完美地《拟斷》了雜技選手的胳膊。

組詞

拟斷竹、斷絕、暴斷

近義詞

模仿斷絕、似乎斷絕

反義詞

真實連接、實際連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