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ackward;laggard;those who lag behind]∶進步比較慢、水平比較低的人或集體
見後進就幫
(2) [less advanced]∶學識或資曆較淺的人
喜誘益後進。——《後漢書·孔融傳》
(3) [descendants] 後輩
新舊一體,僑學兼顧,尊重前輩,培養後進
(1).後輩。亦指學識或資曆較淺的人。《論語·先進》:“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邢昺 疏:“後進,謂後輩仕進之人也。” 唐 張繼 《送顧況泗上觐叔父》詩:“ 吳 鄉歲貢足嘉賓,後進之中見此人。” 沙汀 《淘金記》十七:“ 龍哥 之所以最得人望,并不是因為他資格最老,比較起來,他還算是後進。”
(2).進步比較慢、水平比較低的。 管桦 《井台上》:“給咱們評了個後進社,麥子沒有按期澆完喲!”
(3).指進步比較慢、水平比較低的人或集體。《工人歌謠選·四見歌》:“見先進就學,見後進就幫。”
(4).謂進行在後。 毛6*澤6*東 《論十大關系》十:“我們的革命是後進的……比 蘇聯 的十月革命晚了三十幾年。”
(5).多排房屋後面的一排。 葉聖陶 《某鎮紀事》:“預備尊客住宿的房間在後進,是一平排五樓五底,打掃得不留一絲兒塵埃。” 王西彥 《一個小人物的憤怒》:“ 馬希賢 先生一直向後進局長辦公室跑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後進漢語 快速查詢。
“後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指在學習、工作或某個領域中進展較慢、水平相對落後的人或集體。現代語境中常用于委婉表達“落後”,例如在教育領域代指成績或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即“後進生”)。
指代人群或集體
古代用法
源自《論語·先進》,原指“後學習禮樂的人”,特指先獲得官職再學習禮樂的貴族子弟,與“先進”(先學習禮樂的平民)相對。
現代擴展含義
“後進”的核心是“相對落後”,既可指具體的人或集體,也可用于抽象評價,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詞義從古代“後學者”演變為現代“需提升者”,體現了語言的社會適應性。
後進是形容一個人在某個方面相對于其他人較為落後、進步較慢或者不及格的狀态。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學生在學習上的成績、技能或者知識上的不足。
後進的部首是彳,總共有9畫。
後進一詞來源于《論語》中的“君子矜而不争,而謙受下,不以緻志。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必能定其位。能定其位,則能治其政。能治其政,則能平天下。”之中的“不以緻志”。其中“緻志”指的是努力追求進步,而“不以緻志”則是指不努力追求進步。
後進的繁體字為「後進」。
在古代,後進的寫法有時候也會采用「後進」的簡化寫法,例如「後」字的上半部分隻寫成「彳」。
1. 他在班上屬于後進的學生,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跟上其他同學。
2. 這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相對較低,被視為後進國家。
後進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後進生、後進國家、後進者等。
與後進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退步、落後、不及格、低能等。
與後進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進步、優秀、先進、高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