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例的意思、格例的詳細解釋
格例的解釋
規則條例。 宋 陳亮 《與王季海丞相書》:“今一任回改官,於格例極易拈掇。丞相若拔擢而用之,必将有為報效者。”《元典章·吏部二·選格》:“ 至元 十九年十月,中書省來呈,定到 江 淮 官員格例,乞照驗事都省,逐一定奪。”
詞語分解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 例的解釋 例 ì 可以做依據的事物:例證。例題。舉例。例句。例如。 規定:例外(不按規定的,和一般情況不同的)。體例。凡例。條例。破例。發凡起例。 按規定的,照成規進行的:例會。例假。例行公事。 調查或統計時指
網絡擴展解釋
“格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曆史文獻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1.基本含義:标準與榜樣
- 核心解釋:指符合規範、可被效仿的标準或榜樣。這一用法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的典故,強調通過“仁德”行為樹立典範。
-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成為道德、行為的标杆,例如:“他的正直堪稱格例。”
2.引申含義:規則與條例
- 曆史文獻依據:在宋代及元代文獻中,“格例”被明确解釋為具體的法規或制度。如宋代陳亮《與王季海丞相書》提到官員任免的“格例”,元代《元典章》中記載了關于江淮官員選任的規則條例。
- 應用範圍:常見于古代行政、法律領域,例如稅收、官員選拔等制度性規定。
補充說明
- 詞源拆解:“格”本義為樹木長枝(《說文解字》),引申為法式、标準(如“合格”“格局”);“例”指可參照的規則或事例,二者結合強化了規範化的含義。
- 現代關聯:雖不常用,但在讨論傳統文化、曆史制度時仍可能涉及這一詞彙。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左傳》《元典章》等文獻原文,或權威字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格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格例,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規範、範本、樣式或者準則等。它常用于描述某種标準或規定,可以用來指導行為或判斷事物是否符合規範。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格例》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列”,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格例》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掌樂》一書。這個詞在古代經典文獻和古代文言文中廣泛使用,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繁體:
《格例》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格例」,注重了每個字的書寫規範和筆畫結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格例的「格」字書寫形式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一個長方形,下部分是兩個獨立的橫筆,整體形成标準方塊的樣子。而「例」字則與現代書寫形式相似,由左右兩個獨立的橫筆組成。
例句:
1. 這是一個很好的格例,我們可以參考它來制定規章制度。
2. 他的行為違反了公司的格例,需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組詞:
格例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格局、例證、例外等。
近義詞:
與“格例”相近義的詞彙有規範、樣本、模範等。
反義詞:
與“格例”意義相反的詞彙可以是違例、不合規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