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的意思、大邑的詳細解釋
大邑的解釋
(1).猶大邦。 殷 周 時尊稱上國之詞。亦用以自稱。《書·武成》:“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 周 。”《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于大邑 周 。” 楊伯峻 注:“甲文中有‘大邑 商 ’‘天邑 周 ’之辭。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 ’之辭,不僅别人尊之如此稱呼,自稱亦如此(‘大邑’即‘天邑’)。”
(2).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3).大的都邑或都會。《書·多士》:“今朕作大邑于茲 洛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論》:“通都大邑,無非名勝之區;建極綏猷,必擇建都之地。”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大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古代對強盛邦國的尊稱
在殷周時期,“大邑”常用于尊稱實力強大的上國,有時也用于自稱以示尊崇。例如《孟子·滕文公下》記載:“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這裡的“大邑周”即周朝的自稱。
2.古代行政區劃的尊稱
古時“邑”指王畿、諸侯封地或大夫采邑,而“大邑”則是對這些區域的尊稱。例如《書經·多士》提到“今朕作大邑于茲洛”,這裡的“大邑”指周朝在洛邑建立的王畿之地。
3.指大型都邑或繁華都市
現代語境中,“大邑”多指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都會,如“通都大邑”(交通樞紐或大城市)。例如天津被稱為“通衢大邑”,九江則被描述為“商賈雲集的通都大邑”。
補充說明
- 詞源構成:“大”表示規模或地位,“邑”指聚居地,合稱強調人口衆多或地位顯赫。
- 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如“大邑商”(商朝都城)等。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邑(dà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大和邑,它共有12個筆畫。該詞源于古代漢語,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基本沒有變化。《說文解字》中的釋義是指一個大的城邑,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廣大的地域範圍。在繁體字中,大邑的寫法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這個城市是一個大邑,有數百萬人口。
2. 在大邑的市區裡,你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文化活動。
一些與大邑相關的詞語包括:
1. 大城市 - 指人口多、發展較為繁榮的城市。
2. 多人聚集的地方 - 描述人流量大、交通繁忙的地區。
反義詞沒有特定的漢字來表示,但可以使用一些相對的詞語,如:
1. 小村莊 - 描述人口較少、發展相對較小的地方。
2. 人迹罕至的地區 - 描述人口稀少、發展相對較為落後的地方。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