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撚軍的意思、撚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撚軍的解釋

[the Nian Army] 清朝的一支農民起義隊伍(1852—1868),活動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帶,主要領袖有張洛行、賴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國領導下與太平軍配合作戰。1866年分為東、西兩支,最後被清軍消滅

詳細解釋

見“ 撚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撚軍是中國清朝鹹豐、同治年間(1851年—1868年)活躍于黃淮平原(主要在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省交界地區)的一支重要農民起義武裝力量。其名稱來源與組織形式、活動特點密切相關。

  1. 名稱釋義與來源:

    • “撚”字的本義指将線、紙等搓轉成條狀物(如“撚線”、“撚子”)。在特定曆史語境下,“撚”引申指一種民間結社或武裝團體。
    • 據《辭海》解釋,“撚”或作“撚”,原為淮北方言,有“一股一夥”之意。當時淮北地區因自然災害頻發、民生困苦,農民和小手工業者常自發結成小股隊伍,進行抗糧、抗差、打富濟貧或防禦盜匪等活動,這種小股隊伍即被稱為“撚”或“撚子”。
    • 因此,“撚軍”即由衆多“撚子”在特定曆史條件下聯合、發展、壯大而成的規模性、有組織的反清武裝集團。
  2. 曆史背景與性質:

    • 撚軍起義是19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矛盾激化的産物,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外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農民起義之一。其興起深受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後期更與太平軍餘部(如賴文光部)聯合抗清。
    • 其成員主體是破産農民、手工業者、船夫、鹽販、遊民等社會底層民衆,反映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和社會動蕩。其鬥争目标主要是反抗清朝的腐朽統治、沉重的賦稅徭役以及地主階級的壓迫。
  3. 活動特點:

    • 流動作戰(“流寇主義”):撚軍以騎兵為主力,行動迅捷,擅長長途奔襲、迂回包抄,在廣闊的平原地區進行大規模流動作戰,避免與清軍主力進行陣地消耗戰。這種戰術使其在相當長時間内牽制了大量清軍兵力。
    • 組織松散性與地域性:撚軍初期由多股相對獨立的“撚”組成,各撚首領(稱“趟主”或“旗主”)擁有較大自主權,缺乏像太平天國那樣高度集中的統一領導。主要活動區域集中在淮河流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 與太平天國的關系:撚軍早期曾與太平天國北伐軍配合作戰,後期(1864年天京陷落後)正式接受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等人的領導,整編軍隊,采用太平天國封號,繼續堅持抗清鬥争,史稱“新撚軍”。
  4. 結局與影響:

    • 在清廷調集重兵(特别是曾國藩、李鴻章等組織的湘軍、淮軍)的持續圍剿下,撚軍最終在1868年失敗。其主力東西兩支分别于山東菏澤和直隸(今河北)境内覆滅。
    • 撚軍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基礎,加速了其衰落進程。其大規模的流動作戰迫使清廷改革軍事制度(如建立練軍),并深刻影響了晚清的政治軍事格局。同時,撚軍活動區域的社會經濟也遭到了嚴重破壞。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撚軍是19世紀中葉中國北方重要的農民起義武裝,其名稱及曆史背景如下:

一、名稱由來

"撚"源于淮北方言,意為"一股一夥"()。最初民間以"拜撚"形式秘密結社,成員被稱為"撚子",後發展為反清武裝時改稱"撚軍"()。

二、曆史分期

  1. 前期(1853-1863)
    1853年太平軍北伐時,各地撚黨響應起義。1855年張樂行在雉河集會盟,建立五旗軍制,隊伍達十萬之衆()。1857年與太平天國正式結盟,張樂行獲封"征北主将"()。

  2. 後期(1863-1868)
    1863年雉河集失守後,張宗禹、賴文光重組部隊,改步為騎實施流動作戰。1865年于高樓寨擊殺清将僧格林沁,後分東、西兩路轉戰八省,最終被李鴻章、左宗棠分别剿滅()。

三、主要特點

四、曆史影響

作為太平天國運動後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其活動範圍涉及皖、豫、魯、蘇等八省,鼎盛時兵力達20萬()。雖最終失敗,但加速了湘淮系漢臣的崛起,為清末權力格局變化埋下伏筆。

注:完整曆史細節可參考《撚軍的故事》連環畫()及相關地方志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阿昧傲色罷弊彩牋常滿倉孱愚朝元吃得開楮翰毳幕打疊單窭誕乳典午調眼色額載房中樂绯聞風輕雲淡紛羅蓋然性趕廟會膏鮮革昊鈎絞滾息過午不食昊乾獾豬将要鑒誡金仙奇數簕竹亮麗鍊液林黛玉流水碌都腼貌免卻岷峨淖爾拿穩内熊拟合陪鬭洽浃千山萬水請福青囊書撒婁上墓肅反太爺跳塔通率土空相盈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