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Nian Army] 清朝的一支農民起義隊伍(1852—1868),活動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帶,主要領袖有張洛行、賴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國領導下與太平軍配合作戰。1866年分為東、西兩支,最後被清軍消滅
見“ 撚子 ”。
撚軍是19世紀中葉中國北方重要的農民起義武裝,其名稱及曆史背景如下:
"撚"源于淮北方言,意為"一股一夥"()。最初民間以"拜撚"形式秘密結社,成員被稱為"撚子",後發展為反清武裝時改稱"撚軍"()。
前期(1853-1863)
1853年太平軍北伐時,各地撚黨響應起義。1855年張樂行在雉河集會盟,建立五旗軍制,隊伍達十萬之衆()。1857年與太平天國正式結盟,張樂行獲封"征北主将"()。
後期(1863-1868)
1863年雉河集失守後,張宗禹、賴文光重組部隊,改步為騎實施流動作戰。1865年于高樓寨擊殺清将僧格林沁,後分東、西兩路轉戰八省,最終被李鴻章、左宗棠分别剿滅()。
作為太平天國運動後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其活動範圍涉及皖、豫、魯、蘇等八省,鼎盛時兵力達20萬()。雖最終失敗,但加速了湘淮系漢臣的崛起,為清末權力格局變化埋下伏筆。
注:完整曆史細節可參考《撚軍的故事》連環畫()及相關地方志記載。
撚軍是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農民起義軍中的一支。他們以撚(讀niǎn)為姓,所以被稱為“撚軍”。撚軍在江蘇、安徽、河南等地活動,曾對清朝政府進行長時間的武裝抗争。
撚字的拆分部首是手,在漢字中屬于部首手。撚字的總筆畫數為8畫。
撚字最早來源于《廣韻》這部字典,收錄了大量的漢字,并且對字的讀音和意思進行了解釋。撚字在文獻中常用于姓氏,後來也用于代表農民起義軍。
繁體字“撚”和簡體字寫法相同,為撚。
古代寫法中,撚字并未出現較大的變化,仍保持和現代一樣的形狀。
他們是撚軍的一員,為了抵抗清朝的統治,他們勇敢地戰鬥到最後一刻。
撚指、撚土、擰撚、散撚、穴撚、撚雜、撚棉、撚麻
擰、拎、纏
直、放、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