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捻军的意思、捻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捻军的解释

[the Nian Army] 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1852—1868),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主要领袖有张洛行、赖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国领导下与太平军配合作战。1866年分为东、西两支,最后被清军消灭

详细解释

见“ 捻子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捻军是中国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68年)活跃于黄淮平原(主要在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交界地区)的一支重要农民起义武装力量。其名称来源与组织形式、活动特点密切相关。

  1. 名称释义与来源:

    • “捻”字的本义指将线、纸等搓转成条状物(如“捻线”、“捻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捻”引申指一种民间结社或武装团体。
    • 据《辞海》解释,“捻”或作“捻”,原为淮北方言,有“一股一伙”之意。当时淮北地区因自然灾害频发、民生困苦,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常自发结成小股队伍,进行抗粮、抗差、打富济贫或防御盗匪等活动,这种小股队伍即被称为“捻”或“捻子”。
    • 因此,“捻军”即由众多“捻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联合、发展、壮大而成的规模性、有组织的反清武装集团。
  2. 历史背景与性质:

    • 捻军起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外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之一。其兴起深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后期更与太平军余部(如赖文光部)联合抗清。
    • 其成员主体是破产农民、手工业者、船夫、盐贩、游民等社会底层民众,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动荡。其斗争目标主要是反抗清朝的腐朽统治、沉重的赋税徭役以及地主阶级的压迫。
  3. 活动特点:

    • 流动作战(“流寇主义”):捻军以骑兵为主力,行动迅捷,擅长长途奔袭、迂回包抄,在广阔的平原地区进行大规模流动作战,避免与清军主力进行阵地消耗战。这种战术使其在相当长时间内牵制了大量清军兵力。
    • 组织松散性与地域性:捻军初期由多股相对独立的“捻”组成,各捻首领(称“趟主”或“旗主”)拥有较大自主权,缺乏像太平天国那样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淮河流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与太平天国的关系:捻军早期曾与太平天国北伐军配合作战,后期(1864年天京陷落后)正式接受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等人的领导,整编军队,采用太平天国封号,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史称“新捻军”。
  4. 结局与影响:

    • 在清廷调集重兵(特别是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湘军、淮军)的持续围剿下,捻军最终在1868年失败。其主力东西两支分别于山东菏泽和直隶(今河北)境内覆灭。
    • 捻军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其衰落进程。其大规模的流动作战迫使清廷改革军事制度(如建立练军),并深刻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军事格局。同时,捻军活动区域的社会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捻军是19世纪中叶中国北方重要的农民起义武装,其名称及历史背景如下:

一、名称由来

"捻"源于淮北方言,意为"一股一伙"()。最初民间以"拜捻"形式秘密结社,成员被称为"捻子",后发展为反清武装时改称"捻军"()。

二、历史分期

  1. 前期(1853-1863)
    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各地捻党响应起义。1855年张乐行在雉河集会盟,建立五旗军制,队伍达十万之众()。1857年与太平天国正式结盟,张乐行获封"征北主将"()。

  2. 后期(1863-1868)
    1863年雉河集失守后,张宗禹、赖文光重组部队,改步为骑实施流动作战。1865年于高楼寨击杀清将僧格林沁,后分东、西两路转战八省,最终被李鸿章、左宗棠分别剿灭()。

三、主要特点

四、历史影响

作为太平天国运动后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活动范围涉及皖、豫、鲁、苏等八省,鼎盛时兵力达20万()。虽最终失败,但加速了湘淮系汉臣的崛起,为清末权力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注:完整历史细节可参考《捻军的故事》连环画()及相关地方志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包产草靸厕列长袤谄媚撑目齿牙余惠吹大牛从俗就简迪斯科东捱西问逗拢蹲衔非得封检锋线割漆功令宫舍哈气鸿襟红勒护籍简编级长竭泽而渔精拔金晶襟宇捐命落头梁启超辽西走廊栎材礼传剺耳陵曳流比马如游龙盘陀圮地贫丁平涧起床青史留芳亲屈三原色摄养摅骋睡癖倏鱼送风机堂下韬阁韬蓄吐哺辍洗翫鲍宛蜒痿痹蟹匡蝉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