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人的意識與性情。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參兩》:“此上二章,因天化以推心德之主宰,尤學者所宜盡心也。”
"心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素構成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素釋義 "心"指人類思維活動的核心器官,《說文解字》釋為"人心,土臧也,在身之中",引申為思想、情感的中樞;"德"在甲骨文中寫作"彳"+"直",本義為正直的品行,《廣雅》訓為"得也",指通過修養獲得的道德品質。二字組合形成主謂結構,強調内心獲得的道德體悟。
二、典籍訓釋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德者,得也,謂内得于己,外得于人",這與"心德"強調内在修養與外在實踐的統一性高度契合。《朱子語類》卷十二記載:"須是此心德性渾全",将心德視為道德人格的完整狀态。近現代《辭海》定義為"内心修養所達到的道德境界"。
三、現代語義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特指通過内心體悟形成的穩定道德認知,包含三層内涵:①道德認知的内化過程;②道德判斷的實踐準則;③倫理修養的成果狀态。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例證"教育重在培育學生的心德"。
注:引自《漢語文字學綱要》中華書局2018年版;參考《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辭海》第7版第1436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第1572頁。
“心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心德”由“心”和“德”組成,指人的意識與性情,強調内在思想與道德修養的結合。其中,“心”代表内心思想和情感,“德”指品德與道德準則()。
意識層面
指個體對事物的認知與感知能力,如《張子正蒙注》中提到的“心德之主宰”,強調思想對行為的引導作用()。
道德層面
包含善惡判斷标準,如善德(符合道義的品質)與惡德(違背良知的狀态),直接影響個人幸福感與社會和諧()。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哲學内涵,可參考、5、8的文獻來源。
保見霸政踣踬殘河策無遺算長心城陵矶誕説單绡禱頌道宇電影院都料範長江繁興風庭浮名薄利富有天下革職留任攻車鈎鉏鶴國黃墨回文印胡椒湖嵌積水成淵九闳老祖利弊裂帛逦倚緑錢盲瞀嫚令門中人珉陛難辦凝特潘張左束胚芽頗險輕煦七品琴堂曲肱仁者能仁柔荑撒腿神谷失望睡草銅子蛙歌王市圍城忤視小行子遐仰亵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