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rogant;stubborn] 傲慢;不順從
驕蹇數不奉法。——《漢書·淮南厲王傳》
亦作“ 驕謇 ”。傲慢,不順從。《公羊傳·襄公十九年》:“為其驕蹇,使其世子處乎諸侯之上也。”《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自以為最親,驕蹇,數不奉法。” 顔師古 注:“蹇謂不順也。” 唐 李白 《玉真公主别館苦雨贈衛尉張卿》詩之二:“ 稷 卨 和天人,陰陽乃驕蹇。” 金 王若虛 《摅憤》詩:“非存驕謇心,非徼正直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一回:“一連過了二十多天,看看那娶來的新人,非但愈形驕蹇放縱,并且對於那六歲的孩子,漸漸露出晚娘的面目來了。” 茅盾 《色盲》:“在初進這間餐室的時候,他對于這位頗有點驕蹇放浪的女郎,尚存着‘不敢親近’的意思,現在卻不然了。”
“驕蹇”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āo jiǎn,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由“驕”(傲慢、自負)和“蹇”(行動困難、受阻)組合而成,形容人因自負傲慢而導緻行為不順或難以達成目标。常用于批評性格剛愎自用、不服從約束的人。
語義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形容權貴、将領等因傲慢導緻失敗或遭人反感的情況。例如:
該詞源自古籍,如: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公羊傳》等文獻,或查閱标注來源的詞典頁面。
《驕蹇》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高傲而困頓、自滿而舉步艱難。
該字由“骨”和“腳”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6個筆畫。
《驕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泰誓》:“驕者蹶之,蹇者偻之。”意為自負者會被失敗擊倒,自卑者會昂首前行。
在繁體字中,《驕蹇》被寫作“驕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驕蹇》可以分别寫作“驕蹇”。
1. 他在成功後變得驕蹇起來,不再願意接受其他人的建議。
2. 盡管他工作努力,但由于經濟困難,他的生活始終是驕蹇的。
組詞方面,可以有:驕傲、驕人、驕恣、驕氣、蹇滞、蹇谔等。
近義詞包括:高傲、自負、自滿等。
反義詞可以是:謙遜、謙虛、謹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