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皁的意思、服皁的詳細解釋
服皁的解釋
亦作“ 服皂 ”。伏枥。伏于馬槽。亦喻受人恩養。服,通“ 伏 ”。《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昔 帝軒 陟位,飛黃服皁。” 李善 注引《淮南子》:“ 黃帝 治天下,於是飛黃服皁。”今本《淮南子·覽冥訓》作“飛黃伏皁”。 高誘 注:“皁,櫪也。”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為吳興令辭箋詣建平王》:“服皂九載,齒録八年。” 唐 令狐楚 《進異馬駒表》:“握負圖之瑞,總服皁之靈。”
詞語分解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 皁的解釋 皁 à 同“皂”。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服皁”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需結合曆史語義及構詞法分析。該詞由“服”與“皁”構成,具體釋義如下:
1. 詞義解析
- “服”:本義為衣服(《說文解字·舟部》),引申為穿戴、從事、服從等含義。
- “皁”:通“皂”,指黑色(《玉篇·白部》),亦指古代差役“皂隸”(《周禮·地官》鄭玄注)。另可指皂莢樹果實,用于洗滌或藥用。
2. 組合詞義
- 穿戴黑色衣物:古代低級官吏或差役常着黑色服飾,“服皁”可指此類職業裝束(參考《漢書·蕭望之傳》顔師古注)。
- 皂隸身份:代指從事賤役者,如《後漢書·禮儀志》載“皁服持楯”,描述侍衛裝束。
- 服用皂類藥材:中醫典籍《本草綱目》提及皂莢可入藥,但“服皁”此用法未見明确古籍記載。
3. 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收錄“皁”字項,釋為“黑色;差役”,未單列“服皁”詞條,但引《禮記·喪服大記》“皁衫”佐證其服飾含義。
- 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強調“皁”與職官制度的關聯性。
4.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領域。相關概念可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皂”字條,及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
“服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讀音:拼音為fú zào,其中“服”通假為“伏”,讀作“fú”。
- 本義:指“伏枥”,即馬伏于槽枥(馬槽),如《淮南子》中“飛黃服皁”的記載。
- 引申義:比喻受人恩養或處于被馴養的狀态。
二、文獻例證
- 南朝顔延之《赭白馬賦》提到“飛黃服皁”,李善注引《淮南子》說明“服皁”即“伏皁”,指良馬被馴養于槽枥。
- 唐代令狐楚《進異馬駒表》中“總服皁之靈”,亦沿用此比喻義。
三、字形與通假
- “服”在此處通“伏”,表“俯伏”之意;“皁”同“皂”,指黑色或馬槽。
- 部分文獻中寫作“服皂”,如南朝江淹《被黜為吳興令辭箋詣建平王》中的“服皂九載”。
四、現代應用
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籍或文學賞析時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服”的其他含義(如衣裳、順從等),可參考、中關于“服”字的詳細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暗號白洋北郭憊驽貶奪殘傷抽揀鉏镈醇烈處舍黜汰大難臨頭大洋洲放子分詳佛山市附俗鈎訪黑晻晻黑滿滑道荒躭胡伶建德國絜清結習金币儆戢寖耗絹帖絶水客懷口臭來龍去脈老八路滿密愍冊冥慶納忠内樂平話僻壤錢夾遷賞七步成詩且說情通屈急上浮赦放深一射殺時情庶長淘析亭曆推心置腹罔上小察習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