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勞苦百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 違 蹇叔 ,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左傳·昭公十五年》:“獲城而弗取,勤民而頓兵,何以事君?”《國語·周語上》:“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無勤民於遠。” 韋昭 注:“勤,勞也。”
(2).盡心盡力于民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 杜預 注:“盡心盡力,無所愛惜為勤。” 漢 班固 《典引》:“奕世勤民,以方伯統牧。” 晉 陸機 《辯亡論下》:“敦率遺典,勤民謹政。”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典故》:“猶以玩物為戒,特申勤民之旨,以垂訓焉。”
“勤民”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勞苦百姓
這一含義源于古代文獻,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提到“以貪勤民”,指統治者因貪欲驅使百姓勞苦。類似用法在《國語》中也有記載,強調“勤”為“勞役”之意。
盡心盡力于民事
多用于描述為民衆福祉而努力的行為,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批評“不勤民”導緻失敗,杜預注解“勤”為“盡心盡力”。現代語境下,常用于贊美官員、社會工作者等群體(如“勤政為民”)。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勤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勹(包囊部首)和日(天日部首)。它的筆畫數為9畫。
勤民一詞來源于《禮記·曲禮上》,意指勤奮努力地為人民服務。勤表示勤奮,努力、辛勤,民表示人民,百姓、國民。
在繁體字中,勤民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勤民的古代寫法為“勤百姓”,其中“百姓”指代人民。這種寫法強調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性。
例句:
1.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勤民的公務員,用心為人民服務。
2.勤民的精神是國家繁榮的基石。
組詞:勤奮、勤勞、勤學、勤懇、民衆、民間、民主。
近義詞:努力、用心、勤勉。
反義詞:懶惰、偷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