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為本國君侯諱飾之辭。《公羊傳·桓公十八年》:“夫人外者何?内辭也。” 何休 注:“内為公諱辭。”《穀梁傳·桓公十年》:“秋,公會 衛侯 于 桃丘 ,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内辭也。” 範甯 注:“倡會者 衛 , 魯 至 桃丘 而 衛 不來,故書‘弗遇’以殺恥。”
(2).泛指隱微不顯之辭。《穀梁傳·隱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辭也,或外辭也。” 鐘文烝 補注:“‘有’之疑為内辭其辭最微……‘或’之疑為外辭,其辭較著。”
(3).對内的言詞。《禮記·曲禮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清 朱彬 訓纂:“是在内從内辭,在外從外辭。”
“内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為本國君侯諱飾之辭
指在記錄曆史或外交場合中,為維護本國君主尊嚴而使用的委婉或隱晦表達。例如《公羊傳·桓公十八年》提到“夫人外者何?内辭也”,即通過修飾性言辭掩蓋君主的不當行為。這一用法常見于《春秋》等史書,體現古代“為尊者諱”的傳統。
泛指隱微不顯之辭
廣義上指含蓄、帶有隱喻的言辭,常見于文學或修辭中。如《穀梁傳·隱公三年》用“有内辭也,或外辭也”描述日食現象,通過隱晦表達傳遞深層含義。這類表達多用于避免直白陳述,增強語言的藝術性。
對内的言詞
指在特定場合(如禮儀、文書)中,針對内部事務的專用表述。例如《禮記·曲禮下》區分“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說明内外用辭的差異。此類用法強調語言在不同語境下的規範性。
應用場景:古代史書編撰、文學創作、禮儀文書等,兼具曆史避諱、文學修辭和制度規範功能。現代研究中,該詞多用于分析古籍中的語言現象。
《内辭》是指在内部發表的辭别或辭行的文章,通常用于公司、團體或個人的内部交流。
《内辭》的部首是辵,共有5畫。
《内辭》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秉筆内辭,扣門之哀。” 指的是緻辭時離開位置,離别的辭行之言。
《内辭》的繁體字為「內辭」。
在古時候,漢字《内辭》的寫法與現代并無不同。
1. 在團隊重組之際,我們發表了一篇《内辭》,向那些離開的同事表達了感謝和祝福。
2. 公司高層發表了一篇《内辭》,對即将退休的總經理進行了表彰和感謝。
内部、辭行
内部緻辭、離别辭行
外辭、迎接詞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