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内辭的意思、内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内辭的解釋

(1).謂為本國君侯諱飾之辭。《公羊傳·桓公十八年》:“夫人外者何?内辭也。” 何休 注:“内為公諱辭。”《穀梁傳·桓公十年》:“秋,公會 衛侯 于 桃丘 ,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内辭也。” 範甯 注:“倡會者 衛 , 魯 至 桃丘 而 衛 不來,故書‘弗遇’以殺恥。”

(2).泛指隱微不顯之辭。《穀梁傳·隱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辭也,或外辭也。” 鐘文烝 補注:“‘有’之疑為内辭其辭最微……‘或’之疑為外辭,其辭較著。”

(3).對内的言詞。《禮記·曲禮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清 朱彬 訓纂:“是在内從内辭,在外從外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内辭"是古代漢語訓诂學術語,指在特定語境下,說話人出于某種考慮(如避諱、委婉、尊卑等)而使用的、字面意義與實際所指不完全相符的詞語或表達方式。其核心在于表達上的"内外有别",字面為"外",隱含的真實含義為"内"。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1. 避諱委婉的表達:這是"内辭"最常見的用法。古人講究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或避免直接提及不吉利、不雅的事情。當需要表達這類内容時,就使用一個表面意思不同但實際指向該内容的詞語。例如:

    • 稱君主、尊長的過失或死亡,常用隱晦的詞語代替。如《春秋》記載魯國國君死亡用"薨",記載其他諸侯國國君死亡用"卒",這就是一種體現尊卑差異的"内辭"(以魯國為"内")。
    • 提及疾病、災禍等,也可能使用委婉語。
  2. 體現親疏尊卑的稱謂:在涉及宗族、國家關系時,對"内"(己方、親近方)和"外"(對方、疏遠方)使用不同的稱謂或描述方式,以體現立場和情感傾向。例如:

    • 在記載本國與他國交往或戰争時,史書對本國的行動可能使用更中性或積極的詞語,對他國則可能使用貶義或消極的詞語,這也是一種"内辭"(以本國為"内")。
    • 在家族内部,對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的稱謂也有内外之别。
  3. 隱含真實意圖的修辭:有時說話人出于策略、禮貌或其他原因,不直接說出本意,而是用另一個詞語間接表達。這個表面詞語就是"内辭",需要聽者或讀者去理解其"内"在的真實含義。

總結來說: "内辭"的本質是一種語境化的、帶有特定語用功能的表達策略。它通過字面意義與實際所指的分離,達到避諱、委婉、體現立場、區分親疏尊卑或隱含意圖的目的。理解"内辭"需要結合具體的曆史背景、文化習俗和上下文語境。

引用參考:

  1.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對"内辭"有專門詞條解釋,将其定義為:"指隱微不顯或有所避忌的文辭。" 并引用了清代學者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名字解诂》中的相關論述作為例證。這是漢語辭書中最權威的解釋之一。 (因無法提供有效鍊接,請查閱《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如"中國知網"中的《漢語大詞典》電子資源)
  2. 王引之《經義述聞》:清代訓诂學名著。在卷二十三《春秋名字解诂下》"楚公子貞字子囊"條中,王引之詳細論述了《春秋》經傳中的"内辭"現象,指出其特點是"諱而不直書",是理解《春秋》"微言大義"的關鍵之一。該書是研究古代漢語特别是經學詞彙的重要參考。 (可參考中華書局等出版社的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内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 為本國君侯諱飾之辭
    指在記錄曆史或外交場合中,為維護本國君主尊嚴而使用的委婉或隱晦表達。例如《公羊傳·桓公十八年》提到“夫人外者何?内辭也”,即通過修飾性言辭掩蓋君主的不當行為。這一用法常見于《春秋》等史書,體現古代“為尊者諱”的傳統。

  2. 泛指隱微不顯之辭
    廣義上指含蓄、帶有隱喻的言辭,常見于文學或修辭中。如《穀梁傳·隱公三年》用“有内辭也,或外辭也”描述日食現象,通過隱晦表達傳遞深層含義。這類表達多用于避免直白陳述,增強語言的藝術性。

  3. 對内的言詞
    指在特定場合(如禮儀、文書)中,針對内部事務的專用表述。例如《禮記·曲禮下》區分“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說明内外用辭的差異。此類用法強調語言在不同語境下的規範性。

應用場景:古代史書編撰、文學創作、禮儀文書等,兼具曆史避諱、文學修辭和制度規範功能。現代研究中,該詞多用于分析古籍中的語言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

白漠白芽伯祖妣不琅鼓操身行世朝假趁風涼稱量乘興闖勁春聯祠館篡器催糧蕩主擔水向河頭賣單音詞大隱調鹽鄂都鳳協鸾和服鍊脯鮝岡仁波齊峰高趣根腳弓衣諕吓哈屯核産厚今薄古黃冠草履渾如潔身累行敬賢下士慷慨捐生看來來哚亮富良謀麗春園盭氣流赮蒙衣明細賬披衿拼力迫彊樵采取诨桑榆之禮三面人殺業逝川素缟塌火天階天人共鑒豚豚我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