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身行世的意思、操身行世的詳細解釋
操身行世的解釋
猶言立身處世。 明 方孝孺 《與盧編修希魯書》:“痛以禮義自繩約,既率己之頑惰,又以化頑惰者,使之知操身行世之大方,孝親忠君之大節。”
詞語分解
- 操的解釋 操 ā 拿,抓在手裡:操刀。操觚(手持木簡,指寫詩作文)。操管(執筆,指寫作)。操刀必割(喻不失時機,要當機立斷)。 控制、掌握:操舟。操縱。 從事:操心。操辦。操作。操持。操勞。操之過急。 體力的鍛
- 行世的解釋 .流行于世;問世。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後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苟託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後。”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夜談隨錄>》:“有 滿洲 縣令 和邦額 ,著《夜
專業解析
操身行世的漢語詞典釋義
“操身行世”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個人通過修養身心、秉持道德準則來立身處世。具體釋義如下:
-
“操身”:
- 指修養身心、持守節操。“操”在此意為掌握、持守、修養。“身”指自身、身心。它強調個體對内在道德品質的錘煉和堅守,要求言行符合道德規範,保持高尚的情操和端正的品行。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行世”:
- 指立身處世、在社會上行事做人。“行”指行動、實踐、作為。“世”指社會、世間。它側重于個體如何将其内在修養外化為具體的社會行為,如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安身立命、待人接物。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
整體含義:
- “操身行世”合起來,意指通過嚴格地修養和持守自身的道德情操,并以此為指導在社會上立身行事、待人接物。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與“處世”的緊密聯繫,強調内在品德是外在行為的基礎和根本,良好的處世之道源于高尚的個人修養。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注重自身道德修養,并以高尚的品格和端正的行為立足于社會。來源: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簡編本)[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核心要點與引申:
- 修身為本:成語的核心在于将“操身”(修身)視為“行世”(處世)的前提和根本。隻有先正己,才能正人,才能在世間行事端正、為人所敬。這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中“修身”的基礎性地位。
- 道德實踐:它不僅僅是一種靜态的道德要求,更強調将道德修養付諸于社會實踐(“行世”),是内在品德與外在行為的統一。
- 處世智慧:蘊含着如何在複雜社會中保持個人節操、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要求行為符合道義,不隨波逐流。
- 同義詞/近義詞:修身養性、持身以正、潔身自好、立身處世。
網絡擴展解釋
“操身行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指個人通過努力提升修養、積極實踐,在社會中确立自己的處世态度和行為準則,核心與“立身處世”相近。拆解來看:
- 操:指努力、用心;
- 身:強調個人修養與素質;
- 行:表示行動與實踐;
- 世:代指社會。
二、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文中提到通過禮義約束自身,并教化他人,使其明白“操身行世之大方,孝親忠君之大節”。現代用法中,多作主語或賓語,用于描述待人接物的态度(、)。
三、延伸理解
成語蘊含儒家思想,強調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結合,要求既注重内在品德(如孝、忠),又需通過行動影響他人(、)。其近義詞為“立身處世”,反義詞未明确提及。
别人正在浏覽...
敗親不難成名成家池魚之慮傳代詞窮大平德碑澄泥颠頭播腦笃修恩台訛勢風廊氛焰光彩陸離歸帆詭時海北恨五駡六喝破宦學戶曉劍歌堅牢階下囚姬公金箭筋絕金門客久淫劇戲空兒民有菜色墨迹未幹目無王法衲僧旆旃蓬首垢面平蹉起毛請帖嬛嬛曲徑通幽三五七言詩撒暫僧閣商賈神峯升廕手頭鮛鲔天壇突增緯略無風生浪嫌猜香镫銷融小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