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立身處世。 明 方孝孺 《與盧編修希魯書》:“痛以禮義自繩約,既率己之頑惰,又以化頑惰者,使之知操身行世之大方,孝親忠君之大節。”
“操身行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指個人通過努力提升修養、積極實踐,在社會中确立自己的處世态度和行為準則,核心與“立身處世”相近。拆解來看:
二、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文中提到通過禮義約束自身,并教化他人,使其明白“操身行世之大方,孝親忠君之大節”。現代用法中,多作主語或賓語,用于描述待人接物的态度(、)。
三、延伸理解
成語蘊含儒家思想,強調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結合,要求既注重内在品德(如孝、忠),又需通過行動影響他人(、)。其近義詞為“立身處世”,反義詞未明确提及。
《操身行世》是一個成語,意為修煉自己的身心,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操身行世》這個詞的部首是「⺣」,共有10個筆畫。
《操身行世》這個詞出自《荀子·勸學》一書中。在《勸學》一篇中,荀子告誡人們不僅要修身養性,還要在社會中積極行動。
該成語的繁體寫法為「操身行世」。
在古時候,漢字「操」、「身」、「行」、「世」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
他一直以來都秉持着《操身行世》的原則,在各個社會活動中都積極參與。
- 身心操練
- 行世經驗
- 操行規範
- 鍛煉身心
- 行善世事
- 培養修養
- 懶散無為
- 逍遙自在
- 遠離塵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