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辞的意思、内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辞的解释

(1).谓为本国君侯讳饰之辞。《公羊传·桓公十八年》:“夫人外者何?内辞也。” 何休 注:“内为公讳辞。”《穀梁传·桓公十年》:“秋,公会 卫侯 于 桃丘 ,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内辞也。” 范宁 注:“倡会者 卫 , 鲁 至 桃丘 而 卫 不来,故书‘弗遇’以杀耻。”

(2).泛指隐微不显之辞。《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 钟文烝 补注:“‘有’之疑为内辞其辞最微……‘或’之疑为外辞,其辞较著。”

(3).对内的言词。《礼记·曲礼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清 朱彬 训纂:“是在内从内辞,在外从外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辞"是古代汉语训诂学术语,指在特定语境下,说话人出于某种考虑(如避讳、委婉、尊卑等)而使用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所指不完全相符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核心在于表达上的"内外有别",字面为"外",隐含的真实含义为"内"。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1. 避讳委婉的表达:这是"内辞"最常见的用法。古人讲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或避免直接提及不吉利、不雅的事情。当需要表达这类内容时,就使用一个表面意思不同但实际指向该内容的词语。例如:

    • 称君主、尊长的过失或死亡,常用隐晦的词语代替。如《春秋》记载鲁国国君死亡用"薨",记载其他诸侯国国君死亡用"卒",这就是一种体现尊卑差异的"内辞"(以鲁国为"内")。
    • 提及疾病、灾祸等,也可能使用委婉语。
  2. 体现亲疏尊卑的称谓:在涉及宗族、国家关系时,对"内"(己方、亲近方)和"外"(对方、疏远方)使用不同的称谓或描述方式,以体现立场和情感倾向。例如:

    • 在记载本国与他国交往或战争时,史书对本国的行动可能使用更中性或积极的词语,对他国则可能使用贬义或消极的词语,这也是一种"内辞"(以本国为"内")。
    • 在家族内部,对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称谓也有内外之别。
  3. 隐含真实意图的修辞:有时说话人出于策略、礼貌或其他原因,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另一个词语间接表达。这个表面词语就是"内辞",需要听者或读者去理解其"内"在的真实含义。

总结来说: "内辞"的本质是一种语境化的、带有特定语用功能的表达策略。它通过字面意义与实际所指的分离,达到避讳、委婉、体现立场、区分亲疏尊卑或隐含意图的目的。理解"内辞"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和上下文语境。

引用参考:

  1.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对"内辞"有专门词条解释,将其定义为:"指隐微不显或有所避忌的文辞。" 并引用了清代学者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中的相关论述作为例证。这是汉语辞书中最权威的解释之一。 (因无法提供有效链接,请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中的《汉语大词典》电子资源)
  2. 王引之《经义述闻》:清代训诂学名著。在卷二十三《春秋名字解诂下》"楚公子贞字子囊"条中,王引之详细论述了《春秋》经传中的"内辞"现象,指出其特点是"讳而不直书",是理解《春秋》"微言大义"的关键之一。该书是研究古代汉语特别是经学词汇的重要参考。 (可参考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内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为本国君侯讳饰之辞
    指在记录历史或外交场合中,为维护本国君主尊严而使用的委婉或隐晦表达。例如《公羊传·桓公十八年》提到“夫人外者何?内辞也”,即通过修饰性言辞掩盖君主的不当行为。这一用法常见于《春秋》等史书,体现古代“为尊者讳”的传统。

  2. 泛指隐微不显之辞
    广义上指含蓄、带有隐喻的言辞,常见于文学或修辞中。如《穀梁传·隐公三年》用“有内辞也,或外辞也”描述日食现象,通过隐晦表达传递深层含义。这类表达多用于避免直白陈述,增强语言的艺术性。

  3. 对内的言词
    指在特定场合(如礼仪、文书)中,针对内部事务的专用表述。例如《礼记·曲礼下》区分“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说明内外用辞的差异。此类用法强调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规范性。

应用场景:古代史书编撰、文学创作、礼仪文书等,兼具历史避讳、文学修辞和制度规范功能。现代研究中,该词多用于分析古籍中的语言现象。

别人正在浏览...

半月保厘抱香履变礼材官校尉才学怅人琴出拔箠打出力触物村垄调练雕萎贩贸封人诡路滚催寒胶后悔莫及混羼挢抂过正教子杰济籍马娟媚俊辨壸阁纚纚灵栖令人作呕懋迹马神明社拍案而起配调平余浦溆寝堂启臆桡桃儒喆蛇灵沈东阳驶马石闸水引四天王粟文坦白淘换鷏鸟条条框框同指晚饷歍尼无期别险怪心存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