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捺弮的意思、捺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捺弮的解釋

向下彎曲如弓弩。形容禾穗豐碩。 宋 韓琦 《觀稼回比園席上》詩:“嘗酒管弦先社集,捺弮禾黍極雲齊。” 宋 韓琦 《觀稼》詩之二:“便晴唯恐禾生耳,将熟偏宜穀捺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捺弮(nà juà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捺”與“弮”兩個單字組成,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專業領域。以下從詞義、用法及來源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捺(nà)

    • 基本義:用手向下按壓,如“按捺”。《說文解字》釋為:“按也,從手奈聲。”
    • 引申義:在書法中指向右下方的筆畫(㇏),與“撇”相對。
    • 文獻例證:

      《廣韻·入聲·曷韻》:“捺,手按也。”

      《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寶玉)隻得捺住性子,勉強寫了。”

  2. 弮(juàn/quān)

    • 讀音一(juàn):通“卷”,指書卷或彎曲。《集韻·去聲·線韻》:“弮,屈也。”
    • 讀音二(quān):指弩弓的扳機。《釋名·釋兵》:“弩,其柄曰臂,鈎弦者曰弮。”
    • 文獻例證:

      《漢書·司馬遷傳》顔師古注:“弮,弩牙也。”

      《淮南子·氾論訓》:“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二、複合詞“捺弮”的含義

“捺弮”為動賓結構,字面意為“按壓弩弓的扳機”,引申為觸發某種機制或引發行動。其核心用法包括:

  1. 軍事場景:指操作弓弩時扣動扳機發射箭矢。
    • 例:敦煌變文《漢将王陵變》:“捺弮而箭發,鞭馬而陣開。”
  2. 抽象比喻:表示推動事件發展的關鍵動作,如“捺弮之機”(決定性契機)。

三、權威文獻與考據

  1. 古代字書與注疏: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弮,弩牙也。凡機關鍵紐皆曰弮。”
    • 《康熙字典》:“弮,弩牙……又通作‘卷’。”
  2. 曆史文獻用例:
    • 《舊唐書·李密傳》:“弩不及持,弓不得弮。”(描述倉促應戰)
    • 宋代《武經總要·器圖》:“弩之制,以木為身,弮為機發。”

四、現代應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捺弮”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領域: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3. 《敦煌變文集》(王重民等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4. 《武經總要》(曾公亮,北宋官修兵書)
  5. 《中國兵器史稿》(周緯,三聯書店)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文獻版本;現代著作可參考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捺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捺弮(拼音:nà quān)指“向下彎曲如弓弩”,常用于形容禾穗豐碩下垂的狀态。其中: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例如:

  1. 宋代韓琦《觀稼回比園席上》:“捺弮禾黍極雲齊”;
  2. 韓琦另一首《觀稼》詩:“将熟偏宜穀捺弮”。
    均通過“捺弮”描繪谷物成熟時穗實低垂的景象,體現豐收意象。

三、擴展說明

  1. “捺”的其他含義:
    • 漢字筆畫“㇏”,向右斜下書寫(如“人”字末筆);
    • 引申為忍耐、抑制,如“按捺怒火”。
  2. 相關詞彙:
    捺印(蓋章)、捺硬(勉強抑制)等,均與“按壓”本義相關。

四、總結

“捺弮”屬于古漢語中的形象化表達,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百葉扁骨敝綈惡粟采緑撤離崇險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出水芙蓉疵面防拟封冢浮詭高穹工讀公禮光明正大駭駭荒獐溷雜活頭兒揀擇矯潔靜遏客恨蘭桡良棗淩躁魯論螺髻蠻茶門類泯靡貧突鋪遞仆牛前站憩泊青氈青紫被體染翰容乞生材聲歌牲腯時裝守兔水堨私史思子蔓誦觀索琅琅通妥同心共濟突騎皖山汙隆小手工業篠屋下稍缬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