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下彎曲如弓弩。形容禾穗豐碩。 宋 韓琦 《觀稼回比園席上》詩:“嘗酒管弦先社集,捺弮禾黍極雲齊。” 宋 韓琦 《觀稼》詩之二:“便晴唯恐禾生耳,将熟偏宜穀捺弮。”
“捺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捺弮(拼音:nà quān)指“向下彎曲如弓弩”,常用于形容禾穗豐碩下垂的狀态。其中: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例如:
“捺弮”屬于古漢語中的形象化表達,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語境。
《捺弮》是一個古詩詞中常用的詞語,表示用手指揉撚弦索或編織物品的動作。
《捺弮》的部首是手部旁邊的“扌”,共有9個筆畫。
《捺弮》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後來被廣泛運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在《詩經》中,“弮”是指弓弦,而“捺”則表示用手指揉撚,用力調整和緊繃弓弦,以保持樂器的音調穩定。
《捺弮》的繁體字是「捺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捺弮》的古漢字寫法為「捺㧙」。
1. 她技藝純熟,輕巧地捺弮了琴弦。
2. 他用纖細的手指捺弮弦索,使樂曲更加悠揚。
組詞:捺弦、捺琴、捺絲、捺線。
近義詞包括調整、調弦、揉撚。
反義詞為松弛、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