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防備。《梁書·羊侃傳》:“時 景 既卒至,百姓競入,公私混亂,無復次第。 侃 乃區分防拟,皆以宗室間之。”《北史·楊素傳》:“時皇太子入居 大寶殿 ,慮上有不諱,須豫防拟,乃手自為書,封出問 素 。”《資治通鑒·隋炀帝大業八年》:“但夷狄多詐,深須防拟,口陳降款,毋宜遽受。”
“防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防備、預先防範,強調在行動前做好預防措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由“防”和“拟”組成:
古籍用例
近義詞與用法
與“防備”“防範”同義,多用于描述軍事、政治或日常生活中的預防措施,例如《資治通鑒》中“深須防拟”指對夷狄詐降的警惕()。
“防拟”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逐漸被“防備”“預防”等詞彙替代。其古義更強調系統性籌劃,而非單純的被動防禦()。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具體語境,可參考《梁書》《北史》等史料。
防拟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作動詞,表示預防、防備的意思。它可以分解為"阜"和"拟"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阜"是指土堆或城牆的現象,表征守備防禦的含義;"拟"則是指模仿、類似的意思。
防拟的部首分别是"阜"和"拟"。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3和8。
防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中。在繁體字中,防拟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防拟的寫法有所不同。它曾經以"彳"作為部首,而不是現在的"阜"。這種古代寫法在今天已經很少使用。
1. 為了防拟疫情的蔓延,大家應該堅持勤洗手、戴口罩等防護措施。
2.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防拟措施來應對自然災害的可能性。
1. 防備:指預先做好準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或困難。
2. 防止:指采取措施避免某種不良事物或情況的發生。
3. 防護:指采取預防措施,保護人們不受外部危害的侵害。
1. 防禦:表示為了保護自己不受攻擊而做出的措施。
2. 預防:強調在事情發生之前采取預先措施。
1. 攻擊:指對敵方或困難進行進攻的行為。
2. 棄守:表示主動放棄防守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