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弮的意思、捺弮的详细解释
捺弮的解释
向下弯曲如弓弩。形容禾穗丰硕。 宋 韩琦 《观稼回比园席上》诗:“尝酒管弦先社集,捺弮禾黍极云齐。” 宋 韩琦 《观稼》诗之二:“便晴唯恐禾生耳,将熟偏宜穀捺弮。”
词语分解
- 捺的解释 捺 à 用手按,抑制:按捺。捺手印。 笔形之一,由上向右斜下。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弮的解释 弮 à 卷曲。 古同“卷”,书卷。 古同“絭”。 弮 ā 古县名。 笔画数:; 部首:弓;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捺弮(nà juà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捺”与“弮”两个单字组成,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专业领域。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来源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单字释义
-
捺(nà)
-
弮(juàn/quān)
二、复合词“捺弮”的含义
“捺弮”为动宾结构,字面意为“按压弩弓的扳机”,引申为触发某种机制或引发行动。其核心用法包括:
- 军事场景:指操作弓弩时扣动扳机发射箭矢。
- 例: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捺弮而箭发,鞭马而阵开。”
- 抽象比喻:表示推动事件发展的关键动作,如“捺弮之机”(决定性契机)。
三、权威文献与考据
- 古代字书与注疏: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弮,弩牙也。凡机关键纽皆曰弮。”
- 《康熙字典》:“弮,弩牙……又通作‘卷’。”
- 历史文献用例:
- 《旧唐书·李密传》:“弩不及持,弓不得弮。”(描述仓促应战)
- 宋代《武经总要·器图》:“弩之制,以木为身,弮为机发。”
四、现代应用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捺弮”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学术领域:
- 书法领域:偶有学者将“捺”与“弮”分别作为笔画术语讨论,但无复合用例。
- 军事史研究:用于描述古代兵器操作,如《中国兵器史稿》(周纬)提及弩机结构时引述“弮”的功能。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 《敦煌变文集》(王重民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 《武经总要》(曾公亮,北宋官修兵书)
- 《中国兵器史稿》(周纬,三联书店)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文献版本;现代著作可参考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捺弮”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捺弮(拼音:nà quān)指“向下弯曲如弓弩”,常用于形容禾穗丰硕下垂的状态。其中:
- 捺:本义为按压、抑制,此处引申为“向下弯曲”的动作;
- 弮:读作quān,指弓弩或弯曲的形状,强调形态特征。
二、出处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代诗文,例如:
- 宋代韩琦《观稼回比园席上》:“捺弮禾黍极云齐”;
- 韩琦另一首《观稼》诗:“将熟偏宜穀捺弮”。
均通过“捺弮”描绘谷物成熟时穗实低垂的景象,体现丰收意象。
三、扩展说明
- “捺”的其他含义:
- 汉字笔画“㇏”,向右斜下书写(如“人”字末笔);
- 引申为忍耐、抑制,如“按捺怒火”。
- 相关词汇:
捺印(盖章)、捺硬(勉强抑制)等,均与“按压”本义相关。
四、总结
“捺弮”属于古汉语中的形象化表达,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文献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并臻避贤驿惨懔抄窃成家杵臼从恶如崩蹴践鼎餗豆比堆墔亸翠访举梵寂复工过头杖骨头寒更鹤鸣龁齩火景火塘呼谓家常检结谨职进祝倦响掠役灵阜临界状态留言卖履分香麻母芝莫折脑儿粘缠撵逐努膊缥渺穷皮气头上劬顇日火山居秋暝胜民神瞽神学使帐所是泰山石刻昙昙脱岗望氛亡如尉茂围姓歍尼五玉瑕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