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魯論語》。《論語》的 漢 代傳本之一。相傳為 魯 人所傳,是今本《論語》的來源之一。《漢書·藝文志》:“傳《魯論語》者, 常山 都尉 龔奮 、 長信 少府 夏侯勝 、丞相 韋賢 魯扶卿 、前将軍 蕭望之 、 安昌侯 張禹 ,皆名家。 張氏 最後而行于世。” 唐 陸德明 《<經典釋文>序錄》:“ 漢 興,傳者則有三家,《魯論語》者, 魯 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按,三家指傳《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三家。 張禹 所傳《論語》,以《魯論》為本,既傳于世,故後世又稱《論語》為《魯論》。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五:“ 愈 ( 韓愈 )既死, 籍 ( 張籍 )祭詩有‘《魯論》未訖注,手跡今微茫’,則知 愈 晚年嘗註《論語》未訖而絶筆。” 明 吳骐 《塞下曲》:“為言侍子今無恙,初在京師讀《魯論》。” 清 趙翼 《午睡》詩:“少小讀《魯論》,晝寝懲昏頽。”
“魯論”是《論語》在漢代流傳的重要版本之一,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魯論”即《魯論語》,是《論語》的漢代傳本之一,由魯地(今山東地區)學者所傳,是今本《論語》的主要來源。這一版本共二十篇,内容與現行《論語》基本一緻。
東漢鄭玄曾為《魯論》作注,三國魏何晏的《論語集解》進一步整合各家注解,南朝梁皇侃、宋代邢昺相繼作疏,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則被譽為考據最精審的注本。
“魯論”不僅體現了《論語》在漢代的傳播脈絡,也為研究儒家經典版本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其内容與今本《論語》的高度一緻性,印證了儒家學說傳承的穩定性。
《魯論》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談論時不顧大體,隻注意瑣碎小事,常常容易走極端。
《魯論》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魚(魚部)和言(言部)。它總共有11畫。
《魯論》最早出現在東漢王充的《論衡》一書中。繁體字為「魯論」。
在古代,「魯」字有許多不同的寫法,如「鱸」、「魯」、「頼」。而「論」字的古代寫法則為「侖」。
他經常因為過分糾結于細節而得出不合情理的結論,真是典型的《魯論》。
魯莽、論述、探讨、魯鈍。
瑣碎、拘泥、過于細節。
着眼大局、抓住關鍵、抽象思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