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同心協濟 ”。謂齊心協力,克服困難。 宋 歐陽修 《朋黨論》:“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明史·鄒元标傳》:“方今上在沖歲,敵在門庭,祇有同心共濟。” 鄒魯 《中國同盟會·海外黨務》:“夫欲聯絡情誼,必以消息相通為主。消息通,則情誼洽,則協力相扶,同心共濟。”《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故 仁宗皇帝 時,雖有 西夏 元昊 之叛,而晏然若無事者,以 韓琦 、 範仲淹 同心協濟也。”參見“ 和衷共濟 ”。
“同心共濟”是一個漢語成語,指衆人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困難或完成目标,強調團結協作的精神内核。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語義解析 “同心”指思想一緻、目标統一,“共濟”源于“同舟共濟”典故,喻指共同面對挑戰。兩者結合既包含情感聯結,又強調行動協同。《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團結一心,共同努力”,突顯集體主義價值觀。
二、文化溯源 該成語可追溯至北宋歐陽修《朋黨論》中的“同心共濟,終始如一”,原指君子之交的深厚情誼。漢代典籍《越絕書》亦有“同病相救,同心相濟”記載,體現古代中國對群體協作的推崇。
三、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常用于描述團隊協作(如“科研團隊同心共濟攻克技術難關”)、災難應對(如“抗震救災中軍民同心共濟”)等場景。《人民日報》在2023年河南抗洪報道中,曾用此成語強調社會凝聚力。
四、權威引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新華成語大詞典》指出,該成語蘊含着“中華文化中‘和合共生’的哲學理念”,具有鮮明的民族語言特色。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将其列為重點成語,要求掌握其褒義屬性及使用語境。
“同心共濟”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拼音與注音
釋義
指齊心協力,共同克服困難。強調團結一緻、相互扶持的精神,常用于描述團隊或集體合作的情境。
出處與典故
用法與近義詞
例句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朋黨論》《明史》等文獻原文。
暴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逼爍擔纆悼息得體歌第三聲帝姻東郭逡東讨西伐頓瘵蜚觀豐亨豫大幹糒觀瞧歸去來兮菰蔣劃得來豁露牋彩蹇塞皎晶嚼民擊箙灸師口頰壞疽郎官清愣愣磕磕裂痕驢王麻刀猛虎行敏絕母子嬭嬭飄吹披慢屏畏辟暑犀青山緑水青樹輕水毬狀元诎體熱恩衽席之好日逐僧殘聲勢赫奕神筴世講素潔探急天無二日投石超距文格務本霞服閑口説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