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同心協濟 ”。謂齊心協力,克服困難。 宋 歐陽修 《朋黨論》:“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明史·鄒元标傳》:“方今上在沖歲,敵在門庭,祇有同心共濟。” 鄒魯 《中國同盟會·海外黨務》:“夫欲聯絡情誼,必以消息相通為主。消息通,則情誼洽,則協力相扶,同心共濟。”《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四年》:“故 仁宗皇帝 時,雖有 西夏 元昊 之叛,而晏然若無事者,以 韓琦 、 範仲淹 同心協濟也。”參見“ 和衷共濟 ”。
“同心共濟”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拼音與注音
釋義
指齊心協力,共同克服困難。強調團結一緻、相互扶持的精神,常用于描述團隊或集體合作的情境。
出處與典故
用法與近義詞
例句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朋黨論》《明史》等文獻原文。
《同心共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衆人心心相印,共同努力解決問題或達到共同的目标。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同心”和“共濟”兩個部分。
“同心”這個詞的部首是“口”(kǒu),它有5個筆畫。而“共濟”這個詞的部首是“手”(shǒu),它有7個筆畫。
《同心共濟》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左傳》。在《左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命令他的将軍們每人挂上一隻兔子的尾巴,并在某一天同時舉起來。結果,将軍們都按照命令行動,看似雜亂無章的兔尾巴卻形成了一個整齊的形狀,展示了衆人的團結一心、協同合作的精神。
《同心共濟》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同心共濟」。
早期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古代典籍中,用于表示《同心共濟》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他們同心共濟,共同打造了這個美麗的家園。
同心協力、共濟時艱、共濟團結、同心同德
齊心協力、衆志成城、一心一德
各懷鬼胎、各自為政、獨斷獨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