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牲腯的意思、牲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牲腯的解釋

(1).供祭祀用的豬。語本《左傳·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牛羊曰肥,豕曰腯。” 宋 陸遊 《賽神曲》:“大餅如槃牲腯肥,再拜獻神神不違。”

(2).謂祭牲肥腴。 清 恽敬 《新喻縣文昌宮碑銘》:“是日肇祀於新宮,牲腯酒馨,旌旄從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牲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相關的場景,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
    “牲腯”指供祭祀用的豬,源自《左傳·桓公六年》中“吾牲牷肥腯”的記載。根據孔穎達對《左傳》的注疏,服虔解釋為“牛羊曰肥,豕曰腯”,即“肥”形容牛羊肥壯,“腯”特指豬的肥壯。

  2. 詞源與擴展含義

    • “牲”泛指祭祀用的牲畜,包括牛、羊、豬等;“腯”則專指豬的肥美狀态。
    • 後引申為祭牲整體肥腴,不限于豬,如清代恽敬的碑銘中“牲腯酒馨”即形容祭品豐美。
  3. 文學與曆史用例

    • 宋代陸遊在《賽神曲》中寫道“大餅如槃牲腯肥”,描繪祭祀時豬的肥壯形象。
    •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或文學研究場景。
  4. 總結
    “牲腯”一詞融合了祭祀文化與古代畜牧生活的特點,既指具體的祭品(豬),也象征祭禮的莊重與豐盛。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可能側重“祭品”本身,也可能強調“肥美”屬性。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左傳》原文或古代禮制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牲腯

牲腯(shēng lì)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為⺧(牛字旁)和⺼(肉字旁),共有12個筆畫。它是一個古代漢字,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

牲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的祭祀儀式。在古代的祭祀中,為了表示對神明的敬意,人們常常會将牲畜的腿肉作為祭品獻給神明。因此,牲腯這個詞就表示了祭祀時所用的牛腿肉。

牲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牲膂,其中"膂"指的是人的肌肉,以更加形象地表示牛腿肉的意思。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牲腯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當時的寫法是"⺧+肉+㠭",其中的"㠭"表示一個骨頭的形狀。

例句:

1. 在古代的祭祀儀式中,人們常常會獻上牲腯來祭祀神明。 2. 這道菜用牛腿肉作為主料,非常地鮮美可口。

組詞:

例如:牛腩(niú nǎn)、牛腱子(niú jiàn zi)、腿肉(tuǐ ròu)

近義詞:

例如:牛腿肉(niú tuǐ ròu)、牛胫肉(niú jìng ròu)

反義詞:

例如:果脯(guǒ fǔ)、素食(sù sh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