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污隆”。亦作“汚隆”。1.升與降。常指世道的盛衰或政治的興替。 漢 劉向 《列仙傳·馬丹贊》:“ 馬丹 官 晉 ,與時污隆,事 文 去 獻 ,顯沒不窮。” 唐 劉知幾 《史通·載言》:“國有否泰,世有污隆。” 清 錢謙益 《<瑞芝山房初集>序》:“古之人其胸中無所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來,政治之汚隆,道術之醇駁,苞羅旁魄,如數一二。”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取辯乎一物,而原極天下之污隆。”
2.指地形的高下。 晉 潘嶽 《西征賦》:“憑高望之陽隈,體川陸之污隆。” 明 劉基 《再用韻》:“旱魃為妖殄歲功,田疇龜坼徧污隆。”
“汙隆”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和字義兩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汙”同“污”,原指低窪積水之地,引申為卑下、衰微;“隆”指高起、隆起,引申為興盛、顯達。二字組合後,形成對立統一的語義結構,常表示事物的盛衰起伏或地勢的高低不平。
詞源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禮記·檀弓》中“道有汙隆”即指道路高低不平。魏晉時期被賦予抽象含義,如《文心雕龍·時序》雲“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故略舉大較,摹體統于汙隆”,此處指文風的盛衰變遷。
語境應用
參考資料:
“汙隆”(也寫作“污隆”“汚隆”)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世道興衰或政治變遷
指社會盛衰、政治興替的升降變化。例如:
地形高低起伏
描述地理形勢的高低差異。例如: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或本義。
川塗澹遠道貌岸然德操調禦冬桃東魏斷肢笃恭非方馮馮墳冢共辔工巧搆間鬼魅和尚在缽盂在黃環渾大怙彊見卵求雞健馱羅踐汙鹪鹩徼循葪柏解開積怒可便空堕摳摟庫侖定律爛紅老齡陵陽林叟賃銀沒的美工眉舒目展悶窒逆鬼劈頭蓋頂遣制頃來迉迡瓊枝秋紅塞垣十二巫峰收報人稅入死白誦説譚藝龆歲通賊仙靈先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