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話中的野獸名。《神異經·西荒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狼,一名難訓。”
“難訓”是一個源自古代神話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難訓”指神話中的一種野獸,其形象在《神異經·西荒經》中有詳細描述:狀如虎,身披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獠牙,尾巴長達一丈八尺,常在西方的荒蕪之地作亂。
該獸在文獻中另有别名“檮杌”(táo wù)和“傲狼”,出自漢代典籍《神異經》,屬于中國古代志怪文學中的典型異獸形象。
現代漢語中,“難訓”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漢語詞彙出現在文獻研究或相關文化讨論中,無引申義或現代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神異經》原文或相關神話研究資料。
《難訓》是指難以教導、難以訓練的意思。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存在着不容易馴服、教育或訓練的特點。
《難訓》這個詞的拆分為:“難”(部首:隹,總筆畫:8)和“訓”(部首:言,總筆畫:7)。
《難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這部字書。繁體字為《難訓》。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我們來看一下《難訓》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
《難》的古代寫法: 舟+隹+音,意為舟上有隹,故難也。
《訓》的古代寫法: 言+川,意為人在川上言辭告誡也。
以下是一些使用了《難訓》的例句:
組詞:難題、難破、訓練、訓導
近義詞:頑固、倔強、不聽話
反義詞:好訓、易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