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難訓的意思、難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難訓的解釋

神話中的野獸名。《神異經·西荒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狼,一名難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難訓(nán xùn)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難”與“訓”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難以馴服、教化或管理,多用于形容人或動物性情桀骜不馴、不易受約束的狀态。

一、字義解析

  1. 難(nán):本義指困難、不易做到。《說文解字》釋為“鳥難飛也”,引申為阻礙、不易克服之事。
  2. 訓(xùn):本義為教導、規範。《說文解字》注:“訓,說教也”,強調通過教誨使人順從規則。

    二字結合後,“難訓”直指教化過程受阻,強調對象抗拒約束的特性。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難以馴服”,多用于描述動物野性難改或人性情固執,不受管束。

    例:“此馬性烈,實屬難訓。”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為“不容易馴服”,強調對象難以被訓練或教化。

    (來源:商務印書館)

  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在“訓”字條目下引申指出,“難訓”常見于古籍中形容人或獸不服管教。

    (來源: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

三、語境應用與示例

四、語義關聯詞

“難訓”一詞凝練表達了馴化或教化過程中的阻力,既承載古漢語的簡潔性,亦在現代語境中延續其描述“抗拒約束”的核心語義。

網絡擴展解釋

“難訓”是一個源自古代神話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難訓”指神話中的一種野獸,其形象在《神異經·西荒經》中有詳細描述:狀如虎,身披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獠牙,尾巴長達一丈八尺,常在西方的荒蕪之地作亂。

2.别名與出處

該獸在文獻中另有别名“檮杌”(táo wù)和“傲狼”,出自漢代典籍《神異經》,屬于中國古代志怪文學中的典型異獸形象。

3.字形與讀音

4.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難訓”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漢語詞彙出現在文獻研究或相關文化讨論中,無引申義或現代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神異經》原文或相關神話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薄莫保乂杯賽拂士跛觋不置草果操執昌符呈詳寵贻麤誕大電鈍冥疙秃犷烈官使婦人皇城間壁計合謀從競馳寄生蜂聚米快照蘭堂老官兒冷流六辔流庽沒理會處南诏畫卷弄巧成拙農學院僻行淺幭寝宮輕舟蛩語颀晰熱客燒酒深锢聖武摵摵蛇祖實供時疾説服撕咬損傷踏察太主貼夫呫唫外援衛道士五雲溪相莊西光饩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