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後漢書·馬援傳》:“ 援 因説 隗嚣 将帥有土崩之埶,兵進有必破之狀。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開示衆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後因以“聚米”比喻指劃形勢,運籌決策。 北周 庾信 《太子少保豆盧公神道碑》:“城壘畫地,山林聚米。” 唐 劉知幾 《史通·點煩》:“是以聚米為谷,賊虜之虛實可知;畫地成圖,山川之形勢易悉。” 明 陳瑚 《李映碧廷尉遺地圖》詩:“入 關 無復 蕭丞相 ,聚米空思 馬伏波 。” 清 錢謙益 《<佟氏幽憤錄>序》:“時 佟公 為諸生與同舍 楊生 崑仁 籌邊料敵,畫灰聚米,慨然有掃犁之志。”
(2).米堆。形容矮小。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縈帶者矣。”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北臨 恒碣 ,猶如聚米;南望 荊衡 ,纔同覆簣。”
“聚米”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曆史典故
源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将馬援曾用米粒堆成山谷地形模型,為光武帝劉秀分析戰局,制定進攻隗嚣的軍事策略。這一行為被後世稱為“聚米為山”,成為運籌帷幄、分析形勢的代名詞。
引申含義
後泛指通過形象化的方式規劃戰略或決策,如唐代韋應物詩句“運籌知決勝,聚米似論邊”,即用此典形容軍事謀略。
在文學作品中,“聚米”也用于比喻微小或低矮的形态。例如: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聚米”引申為“積累財富或資源”,但此含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總結建議:
若涉及曆史、文學或成語解析,建議以《後漢書》典故及詩詞用例為準;若需現代引申義,需明确語境并注意權威性來源。
《聚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聚集稻谷或大米。它可以表示農戶或倉庫中積聚的大米數量,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一起或聚集在一起的情景。
《聚米》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是“聚”,它的部首是耳,共11個筆畫。第二個字是“米”,它的部首是米,共6個筆畫。
《聚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業社會。在古代,稻米是中國人主要的糧食來源,聚米的意思就是将稻谷或大米聚集起來儲存或交易。
《聚米》的繁體字是「聚米」,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聚米》在古代的寫法多為篆書體或隸書體,字形變化較大。例如,「聚」可以寫為「聚」或「聚」,「米」可以寫為「米」或「米」。
1. 他的倉庫聚米成山,堆滿了整整十幾座大米堆。
2. 他們聚米在一起開展了慈善活動,幫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聚集、聚會、聚衆、聚寶盆、聚散、聚而不散
聚集、集聚、聚攏、聚焦
散米、分散、離散、分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