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铙吹的意思、铙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铙吹的解釋

(1).即铙歌。軍中樂歌。為鼓吹樂的一部。所用樂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 南朝 梁簡文帝 《旦出興業寺講詩》:“羽旗承去影,鐃吹雜還風。” 唐 王維 《送邢桂州》詩:“鐃吹喧 京口 ,風波下 洞庭 。” 清 趙翼 《題閩遊草後》詩:“嘯詠江湖髩已霜,忽添鐃吹入詩章。”

(2).指演奏铙歌。《北史·尉古真傳》:“ 瑾 ( 尉瑾 )時兼右僕射、鳴騶鐃吹。”參見“ 鐃歌 ”。

(3).指演奏铙歌的軍樂隊。《隋書·禮儀志三》:“後部鐃吹一部,鐃二面,歌簫及笳各四具,節鼓一面, 吳 吹篳篥,橫吹各四具,大角十八具。”《新唐書·儀衛志下》:“凱樂用鐃吹二部,笛、觱篥、簫、笳、鐃鼓,皆工二人,歌工二十四人,乘馬執樂,陳列如鹵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铙吹”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軍樂形式,主要用于軍隊行進、儀式或鼓舞士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铙吹”指以打擊樂器“铙”為核心,結合吹奏類樂器(如箫、笳、笛)和鼓等共同演奏的樂曲。其名稱來源于主奏樂器“铙”與吹奏樂器的結合。

  2. 曆史背景
    該樂種可追溯至漢代,最初稱為“铙歌”,是武樂的一種,用于軍隊凱旋或彰顯威儀。東漢明帝時期正式定名,并逐漸發展為軍旅儀式音樂。

  3. 樂器組成與演奏

    • 铙:銅制打擊樂器,形似鈴而無舌,需雙手各執一面互擊,通過平擊、側擊、悶擊等手法發聲。
    • 吹奏樂器:如箫、笳、笛等,與铙的節奏配合,形成雄渾激昂的曲調。
  4. 應用場景
    除軍事用途外,後世也用于民間歌舞(如舞獅、舞龍)和地方戲曲(如昆曲、粵劇)的伴奏,兼具儀式性與娛樂性。

需注意,“铙吹”的具體曲譜今已失傳,但通過文獻記載可知其風格剛健,具有強烈的節奏感。

網絡擴展解釋二

《铙吹》的意思

《铙吹》是一個成語,意為喧鬧、嘈雜。

拆分部首和筆畫

《铙吹》的部首是金(钅)和口(吅),共計10畫。

來源

《铙吹》最早出現在宋代文學家辛棄疾的《滿江紅·登黃口一絕》中,後來逐漸成為常用的成語。

繁體

《铙吹》的繁體字為「鐃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铙吹」的寫法稍有不同,用的是「鐃」代替了現代漢字「铙」的部分。而「吹」的寫法保持一緻。

例句

1. 會場上各種各樣的聲音铿锵作響,真是一片铙吹聲喧嘩。

2. 他的演講像一陣烈風,喧嚣的铙吹令人難以入眠。

組詞

铙音、吹響、吹噓、吹毛求疵。

近義詞

喧鬧、嘈雜。

反義詞

靜谧、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