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蘼蕪。香草名。《文選·張衡<南都賦>》:“其香草則有薜荔蕙若,薇蕪蓀萇。” 李善 注引《本草經》:“靡蕪,一名薇蕪。” 晉 郭義恭 《廣志》:“薇蕪,香草。 魏武帝 以藏衣中。”參見“ 蘼蕪 ”。
“薇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薇蕪(wēi wú)即“蘼蕪”,是一種香草名,屬于古代文獻中常見的芳香植物。其名稱在《本草經》中明确記載為靡蕪的别名。這種植物可能具有藥用或香料用途,如《廣志》提到魏武帝曾将其藏于衣中,推測用于熏香或驅蟲。
薇蕪可能具有以下特征:
在詩詞中,薇蕪常被用作高潔品格的象征。例如清代屈大均詩句“一任蛇床亂,薇蕪自有香”,通過對比凸顯其獨特香氣與品格。此外,它也可能與隱逸文化相關,如“朝餐薇蕪暮黃獨”體現清貧自守的意象。
需注意“薇蕪”與“蘼蕪”的異名關系,部分文獻可能存在混用情況。若需深入考據,建議查閱《本草經》《廣志》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注釋。
如需了解更具體的植物學特征或曆代文學用例,中的《南都賦》注疏及詩詞集(如列舉的清代作品)。
《薇蕪》是一個形容詞,指的是微小而茂密的花草叢生的景象。它用來形容植物茂盛繁榮的樣子,常常出現在描述自然風光、花園景觀或者田園景色的文學作品中。
《薇蕪》這個詞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它表示與植物相關。該詞的總筆畫數是16個。
《薇蕪》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可能是由古人創造出來用來形容美麗的花草景象的,具體的來源無從考證。
《薇蕪》的繁體字為「薇蕪」,它保留了原詞的意思和發音,隻是形狀上稍有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十分多樣,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對同一個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關于《薇蕪》這個詞的古時漢字寫法,尚無具體資料記錄。
1. 春天來臨時,整個花園都被一片薇蕪所覆蓋。
2. 那個森林裡,野草叢生,薇蕪成片,美麗而野性。
3. 在夏日的午後,公園裡的薇蕪散發出一股清新的芬芳。
1. 薇蕪叢生
2. 薇蕪茂盛
3. 薇蕪草木
1. 茂盛
2. 蒙蒙細雨
3. 茁壯
稀疏、荒蕪、凋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