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铙歌。军中乐歌。为鼓吹乐的一部。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 南朝 梁简文帝 《旦出兴业寺讲诗》:“羽旗承去影,鐃吹杂还风。” 唐 王维 《送邢桂州》诗:“鐃吹喧 京口 ,风波下 洞庭 。” 清 赵翼 《题闽游草后》诗:“啸咏江湖髩已霜,忽添鐃吹入诗章。”
(2).指演奏铙歌。《北史·尉古真传》:“ 瑾 ( 尉瑾 )时兼右僕射、鸣騶鐃吹。”参见“ 鐃歌 ”。
(3).指演奏铙歌的军乐队。《隋书·礼仪志三》:“后部鐃吹一部,鐃二面,歌簫及笳各四具,节鼓一面, 吴 吹篳篥,横吹各四具,大角十八具。”《新唐书·仪卫志下》:“凯乐用鐃吹二部,笛、觱篥、簫、笳、鐃鼓,皆工二人,歌工二十四人,乘马执乐,陈列如卤簿。”
“铙吹”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乐形式,主要用于军队行进、仪式或鼓舞士气。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铙吹”指以打击乐器“铙”为核心,结合吹奏类乐器(如箫、笳、笛)和鼓等共同演奏的乐曲。其名称来源于主奏乐器“铙”与吹奏乐器的结合。
历史背景
该乐种可追溯至汉代,最初称为“铙歌”,是武乐的一种,用于军队凯旋或彰显威仪。东汉明帝时期正式定名,并逐渐发展为军旅仪式音乐。
乐器组成与演奏
应用场景
除军事用途外,后世也用于民间歌舞(如舞狮、舞龙)和地方戏曲(如昆曲、粤剧)的伴奏,兼具仪式性与娱乐性。
需注意,“铙吹”的具体曲谱今已失传,但通过文献记载可知其风格刚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铙吹》是一个成语,意为喧闹、嘈杂。
《铙吹》的部首是金(钅)和口(吅),共计10画。
《铙吹》最早出现在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满江红·登黄口一绝》中,后来逐渐成为常用的成语。
《铙吹》的繁体字为「鐃吹」。
在古代,「铙吹」的写法稍有不同,用的是「鐃」代替了现代汉字「铙」的部分。而「吹」的写法保持一致。
1. 会场上各种各样的声音铿锵作响,真是一片铙吹声喧哗。
2. 他的演讲像一阵烈风,喧嚣的铙吹令人难以入眠。
铙音、吹响、吹嘘、吹毛求疵。
喧闹、嘈杂。
静谧、宁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