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散。《史記·李将軍列傳》:“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 漢 者四百餘人。”
(2).指逃散的人。《新唐書·李大亮傳》:“ 大亮 招亡散,撫貧瘠,賣所乘馬。”
(3).散失。《隋書·經籍志二》:“ 宋 齊 已後,其書益繁,而篇卷零疊,易為亡散。” 清 薛福成 《代曾侯相丹陽束氏族譜序》:“邇者郡邑修輯譜系,比姓相望,蓋亦鳩召亡散,振舉先緒之一端。”
“亡散”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如下:
逃散
指人員因戰亂、災害等原因離散或逃亡。例如《史記·李将軍列傳》記載:“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或動亂中士兵、民衆的離散狀态。
指逃散的人
如《新唐書·李大亮傳》提到:“大亮招亡散,撫貧瘠”,這裡的“亡散”指流離失所的人群()。
散失
指物品、文獻等因時間或意外而遺失。例如《隋書·經籍志二》記載:“宋齊已後,其書益繁,而篇卷零疊,易為亡散”()。
總結來看,“亡散”通過“亡”與“散”的疊加,強調了從集中到離散的動态過程,涵蓋人、物、文獻等多重對象。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典籍原文。
亡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亡和散。
亡的部首是亠,筆畫數為3畫。亡的原義是“死亡,喪失”,在古代漢字中常用來表示人的死亡。在現代漢語中,亡也引申為“失去,消逝”等含義。
散的部首是攵,筆畫數為4畫。散的本義是“分散,使分開”,可以指物體分散開來,也可以表示人群散開離散。
《亡散》的意思是指人或物分散離散、消失失散。它常常用來形容人民、家族、勢力等因各種原因而分散散居、瓦解分崩的情況。
在繁體中,“亡散”保持了與簡體一樣的字形,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是《亡散》這個詞的基本字形和現代相似。例如,散在古代寫作“桑加支”,而亡在古代寫作“亾”,兩個字在拼寫上有一些細微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亡散”的示例句:
1. 風雨過後,鄉村的房屋亡散得隻剩下一片廢墟。
2. 在曆史上的戰亂中,許多家族亡散,後代不知歸葬何處。
3. 這個社團的成員分散各地,亡散一片,難以再次組織起來。
一些與“亡散”相關的詞彙包括:
組詞:分散、散布、散落、瓦解。
近義詞:離散、散亂、消散。
反義詞:團結、聚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