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蔿敖的意思、蔿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蔿敖的解釋

春秋 楚 相 孫叔敖 的别稱。《左傳·宣公十二年》:“ 蔿敖 為宰,擇 楚國 之令典。” 杜預 注:“ 蔿敖 , 孫叔敖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蔿敖(wěi áo)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孫叔敖。“蔿”是其氏,“敖”是其名,字孫叔,故後世多稱其為孫叔敖。他是楚國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輔佐楚莊王成就霸業,被尊為楚國名相。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影響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蔿”(wěi)

    古姓氏,源自楚國貴族。據《左傳》記載,蔿氏為楚國公族分支,後因封地改氏為“沈”或“孫”。

    來源:《漢語大詞典》 “蔿”字條釋為“春秋楚邑名,亦作姓氏”。

  2. “敖”(áo)

    本義為“出遊”“閑遊”,引申為人名用字。在楚語中,“敖”有首領之意(如楚君熊儀稱“若敖”)。

    來源:《說文解字》釋“敖”為“出遊也”,《楚文化史》提及楚人命名習慣。


二、人物身份與事迹

蔿敖即孫叔敖(約公元前630年-前593年),其核心貢獻包括:

  1. 治國方略

    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灌溉萬頃良田,奠定楚國經濟基礎。

    來源:《史記·循吏列傳》載:“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吏無奸邪,盜賊不起。”

  2. 軍事成就

    輔佐楚莊王赢得“邲之戰”(公元前597年),大敗晉軍,助楚國稱霸中原。

    來源:《左傳·宣公十二年》詳述戰役經過。

  3. 清廉典範

    身居高位而家無餘財,臨終囑子“受瘠地以守貧”,被奉為古代廉吏楷模。

    來源:《呂氏春秋·異寶》記其臨終遺言。


三、文化影響與評價

  1. 文獻記載

    其事迹見于《左傳》《史記》《荀子》等典籍,司馬遷評:“孫叔敖出一言,郢市複。”

    來源:《史記·滑稽列傳》。

  2. 後世紀念

    安徽壽縣現存孫叔敖紀念館及芍陂遺址(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湖北荊州有其衣冠冢。

    來源: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四、權威參考資料

  1. 古籍文獻

    • 《左傳·宣公十二年》
    • 《史記·循吏列傳》
    • 《荀子·非相》
  2. 現代研究

    •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标注芍陂位置)
    • 張正明《楚文化史》(論述孫叔敖治楚方略)
  3. 工具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蔿”“敖”字條
    • 《辭源》“孫叔敖”詞條

注:因“蔿敖”為古稱,現代漢語工具書多收錄其通用名“孫叔敖”。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春秋左傳注》《楚史》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蔿敖”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政治家孫叔敖的别稱,具體解釋如下:

  1. 讀音與來源
    拼音為wěi áo,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的記載:“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

  2. 身份與背景
    蔿敖即孫叔敖,是楚莊王時期的賢相,因輔助楚莊王成就霸業而聞名。他本姓“蔿”,名“敖”,後因功受封于“孫”地,故又稱孫叔敖。

  3. 曆史評價
    杜預在《左傳》注中明确提到:“蔿敖,孫叔敖。” 他在楚國推行法典改革、興修水利(如芍陂),以廉潔勤政著稱,是古代“循吏”的代表人物之一。

總結
“蔿敖”是孫叔敖的别稱,多用于古籍文獻中。這一稱呼結合了他的姓氏(蔿)與名字(敖),體現了春秋時期以封地、官職等為姓氏的文化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安彊闆帳錢襃功不成器不露形色長嘯公觸搏楚都垂腴鹾簋歹鬥發賣放倒覆試幹呂跟衣狗彘乖僢管擅過腔航天飛機洪威火輪神舟僭濫郊宗石室擊梆疾狂近便進氣口九成台寄顔無所沮溺老祖太爺臨期劉基溜亮龍蛇之詩民聲密人木器虐謀戚家清實侵早球風屈産榷酒錢射人先射馬十直日收掘衰衣樞副松垮垮鎖梁妥帖外緣尪弊遐陋弦影撷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