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撫拯救。《陳書·高祖紀上》:“日者昊天不弔,鐘亂于我國家……上宰膺運,康救兆民。”
"康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為安撫救助,特指君主或統治者對百姓的救濟與扶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康救指通過赈濟、安撫等手段解除民衆疾苦,使其脫離困境。其中:
二字組合強調以安定為目的的救助行為,常見于描述君主對災荒、戰亂中百姓的救濟。
語境特征
多用于古代政論或史書,體現統治者"拯民于水火"的責任。例如:
《尚書·周書》載:"王者康救萬邦",指周王安撫救助天下諸侯百姓。
《宋史·食貨志》提及地方官"康救饑民",即開倉赈濟災民。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康救:安撫救助。
引證:
《尚書·周書·多方》:"惟我周王,靈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簡畀殷命,尹爾多方。" 孔穎達疏:"言周王善救衆國。"(此處"救"通"康救"之意)
《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說明:
該詞屬君主仁政範疇,常見于描述赈災、減免賦稅等惠民政策。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
"時河朔饑,流民入境……命州縣康救,全活者甚衆。"
(描述官府對流民的赈濟行動)
明代《荒政考》:
"人主當修德以應天變,亟行康救之策。"
(強調統治者需推行救濟政策應對天災)
在現代漢語中,"康救"已被"救濟""赈濟""扶助"等詞取代,僅見于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其内涵可概括為:
以安定民生為目标的系統性救助行為,具有強烈的政治倫理色彩。
參考資料:
“康救”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用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康救(拼音:kāng jiù)指安撫拯救,強調通過安定措施來解除困境或災難。該詞多用于描述對民衆或社會的救助行為。
古典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陳書·高祖紀上》:“上宰膺運,康救兆民”,意為“賢能的宰輔順應天意,拯救萬民”。
構詞解析: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語境中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例如: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陳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
拜風白蜃鞭镫伯魚蔔占成光稱時翠羽村僻禱求耳消耳息反霸放魂放賴廢弛斧螗高才大德顧返過庭之訓黑湫湫和義惑世誣民姣娃機梭礦苗連山煉油廠厘局靈轜林冠流氣龍圖閣陋侻夢熊謬獎紐約[市]飄淩凄黯起合瓊鋪七十二賢攘卷煞實射牛沈翳石緑時月嗣虐逃楊騰蹑條榦跳去透河井秃兒文律五陵年少下級祥煙消黯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