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钵。其围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 隋 唐 燕乐法曲中,有“鐃鈸”相和之乐。《宋史·食货志下二》:“﹝ 绍兴 二十八年﹞寺观鐘、磬、鐃鈸既籍定投税外,不得添铸。”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谭》:“较之故事,中元节以画舫载僧众,鐃鈸丁冬,放燄口,济孤魂,尤为眼见功德。”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奴把袈裟扯破,卖了藏经,充了木鱼,丢了铙钹。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学不得南海水月观音座。”
铙钹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应用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铙钹是金属体鸣乐器的统称,包含铙和钹两种形制相近的乐器。古代文献中常将两者并称,现代多统称为“钹”。根据大小和用途,可分为:
铙钹的音响特性使其既能表现激烈战斗场景,也能营造神圣庄严氛围,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一器多用”的智慧。
《铙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古代打击乐器,类似于现代的钹。
《铙钹》由部首“钅”和“包”组成,拆分后的总笔画数为12画。
《铙钹》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与音韵学相联系。古人在表达音响的时候,常常用到两个字的组合,而《铙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繁体字为「鐃鑪」。
在古代, 「铙钹」的字形略有差异,「钅」部分写作「金」, 「包」部分写作「勹」。
他手中的铙钹声音铿锵有力。
铙钹音、铙钹乐器、铙钹声
钹、钵、铃、铗
安静、寂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