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廉範傳》:“ 成都 民物豐盛,邑宇逼側,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 範 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 叔度 , 廉範 字。後遂以“來暮”為稱頌地方官德政之辭。 唐 王勃 《上绛州上官司馬書》:“藩維克振,既參來暮之歌;邦國不空,自有康沂之相。” 宋 柳永 《永遇樂》詞:“擁朱旛,喜色歡聲,處處競歌來暮。” 何啟 胡禮垣 《曾論書復》:“《卿雲》之歌,金天之頌,來暮之嘆,去思之碑,無當亦無謂也。”
“來暮”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稱頌地方官員的德政。以下是詳細解釋:
“來暮”字面可理解為“為何來得這樣晚”,但實際含義是百姓對賢能官員的贊美,暗含“若早來治理,民生會更早受益”的感慨。
出自《後漢書·廉範傳》:
後世文人常以“來暮”贊頌官員政績,例如:
該詞逐漸演化為對官員治理有方、深得民心的象征,強調官員政策對民生改善的直接影響。
“來暮”通過曆史典故和文學化用,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良政惠民”的典型意象,既體現百姓對官員的期待,也反映德政實踐的社會價值。
《來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世間的變幻無常,指時間的流轉。這個詞可以解釋為來時的黎明和離去時的黃昏。除了形容日出和日落的時間段外,也比喻事物的興衰變化。
《來暮》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土”和“日”,整個成語共有11個筆畫。
《來暮》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古老。在繁體中,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比現代簡化了很多的。有關《來暮》這個成語,其古代漢字寫法為「來暮」。
1. 人生如夏花之絢爛,轉瞬即逝,轉眼間已經來暮。
2. 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論是來時還是暮時,都要盡力去完成。
3. 身為一個遠離家鄉的年輕人,我常常思考着來暮的人生,感慨萬分。
1. 來曆:指事物的由來和發展的曆史。
2. 來者不拒:指不管誰來找都接納。
3. 暮年:指人的晚年。
1. 興衰:指事物的盛衰興衰。
2. 晨昏:指一天開始和結束的時刻。
3. 生老病死:指人類生命的始末。
1. 長久:指時間長久,不變。
2. 常存:指事物一直存在,不消逝。
3. 永恒:指永遠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