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履踵決的意思、納履踵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履踵決的解釋

見“ 納屨踵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履踵決"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成語組合,實際應為"納屦踵決",出自《莊子·讓王》。該成語由"納屦"和"踵決"兩個古語構成,前者指穿鞋動作,後者形容鞋跟開裂,組合後生動描繪了穿着破鞋的窘迫狀态,主要傳達三重含義:

一、物質貧困的具象表達

《漢語大詞典》收錄"踵決"詞條,釋義為"鞋跟破裂,露出腳跟",常與"納屦"連用構成典故,形容生活困頓到無完整鞋履可穿的境地(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莊子原典中,曾子"捉襟而肘見,納屦而踵決"的描寫,通過衣鞋雙破的細節構建出貧士形象。

二、行為與結果的矛盾張力

從語素組合看,"納"(穿)與"決"(破裂)形成動作與狀态的悖反關系。東漢鄭玄注《禮記》時強調,這種行為矛盾揭示了"貧者無容身之具"的社會現實(來源:《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這種穿衣時胳膊肘外露、提鞋時鞋跟開裂的窘态,成為後世文學中寒士形象的典型符號。

三、語義流變與文化象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踵"本指腳後跟,後引申為繼承、追隨之意。成語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衍生出"困頓中仍堅持操守"的象征意義,如王先謙《莊子集解》評注"雖衣履不全,猶守道不渝"(來源:《古代漢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現代多用于形容知識分子的清貧自守或企業初創期的艱難處境。

網絡擴展解釋

“納履踵決”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典故

  1. 《韓詩外傳》記載:
    原憲(孔子弟子)生活貧困,頭戴楮樹皮做的帽子,手持藜杖,衣衫褴褛。整理帽子時帽帶斷裂,拉扯衣襟時露出胳膊肘,穿鞋時鞋後跟破裂。
  2. 《幼學瓊林》擴展:
    明代文獻中,該成語與“捉襟見肘”并用,進一步強調曾子(另一儒家學者)的窮困窘迫。

用法與特點


近義成語


補充說明

該成語通過衣着細節的破損,以小見大地刻畫貧困,具有生動的畫面感。需注意其與“納履決踵”為同源異形詞,後者更強調“穿鞋即破”的動作連貫性。

别人正在浏覽...

包頭市徧談别辭禀仰鄙佞讒蠅稱誦饬戒寵位傳種出尖電改釣楫頂門第三産業鬥奇發餫诽語分攜勾銷海草還帶合無徑道浄刹窘敗羁系抗禦孔曾酷累溜嚴籠絷末季腦精虐谑排天旁排盤石桑苞牽路棨戟清邈穹古勸釋善弱召父杜母飾琢姒婦缌服素靈淘瀉痛剿窮迫馱簍瓦爿魏強物理化學鹜新向慕鮮健小挂千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