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履踵决的意思、纳履踵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履踵决的解释

见“ 纳屨踵决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纳履踵决"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成语组合,实际应为"纳屦踵决",出自《庄子·让王》。该成语由"纳屦"和"踵决"两个古语构成,前者指穿鞋动作,后者形容鞋跟开裂,组合后生动描绘了穿着破鞋的窘迫状态,主要传达三重含义:

一、物质贫困的具象表达

《汉语大词典》收录"踵决"词条,释义为"鞋跟破裂,露出脚跟",常与"纳屦"连用构成典故,形容生活困顿到无完整鞋履可穿的境地(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庄子原典中,曾子"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的描写,通过衣鞋双破的细节构建出贫士形象。

二、行为与结果的矛盾张力

从语素组合看,"纳"(穿)与"决"(破裂)形成动作与状态的悖反关系。东汉郑玄注《礼记》时强调,这种行为矛盾揭示了"贫者无容身之具"的社会现实(来源:《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这种穿衣时胳膊肘外露、提鞋时鞋跟开裂的窘态,成为后世文学中寒士形象的典型符号。

三、语义流变与文化象征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踵"本指脚后跟,后引申为继承、追随之意。成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出"困顿中仍坚持操守"的象征意义,如王先谦《庄子集解》评注"虽衣履不全,犹守道不渝"(来源:《古代汉语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现代多用于形容知识分子的清贫自守或企业初创期的艰难处境。

网络扩展解释

“纳履踵决”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出处与典故

  1. 《韩诗外传》记载:
    原宪(孔子弟子)生活贫困,头戴楮树皮做的帽子,手持藜杖,衣衫褴褛。整理帽子时帽带断裂,拉扯衣襟时露出胳膊肘,穿鞋时鞋后跟破裂。
  2. 《幼学琼林》扩展:
    明代文献中,该成语与“捉襟见肘”并用,进一步强调曾子(另一儒家学者)的穷困窘迫。

用法与特点


近义成语


补充说明

该成语通过衣着细节的破损,以小见大地刻画贫困,具有生动的画面感。需注意其与“纳履决踵”为同源异形词,后者更强调“穿鞋即破”的动作连贯性。

别人正在浏览...

报効豹袖边火璧丽碧气薄伐骋词赤查锄农业搭肩蜑雨德称澄泥砚调函亸免方明坛翻古肥胖佛天膏映公牌苟妄贵重海北天南汉案户暵赫合瑞节景济贫拔苦久几巨头髡牝梨涡龙罔象萌发木偶衣冠殴击排字抢窝碁逢敌手轻缓青筋七纬棋子面日中必湲肉雷生忌圣略豕误兽物属书叹奇天秉天伦之乐无理数响附相蓝贤阮暇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