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白蛇的精靈。指 漢高祖 斬白蛇有老妪夜哭之事。 漢 史岑 《出師頌》:“五曜霄映,素靈夜歎。”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彤雲晝聚,素靈夜哭。”《南史·梁紀下·元帝》:“陛下日角龍顔之姿,表於徇 齊 之日;彤雲素靈之瑞,基於應物之初。” 金 宇文虛中 《古劍行為劉善長作》:“公家祖皇提三尺,素靈中斷開王迹。”
(2).猶言秋之神。 唐 魏徵 《五郊樂章·肅和》:“金行在節,素靈居正。”
(3). 晉 朝人稱本朝。 晉 以金德王,金屬西方,其色白,故稱。 晉 陸機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黃暉既渝,素靈承祜。” 晉 潘尼 《釋奠頌》:“黃精既亢,素靈乃暉。”
“素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釋義:
白蛇的精靈
特指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的典故。據記載,劉邦曾斬殺一條擋道的白蛇,後遇老妪夜哭,稱白蛇為白帝子,被赤帝子(劉邦)所殺。此典故常被用于形容帝王崛起的征兆。例如:
《出師頌》提到“素靈夜歎”;《漢高祖功臣頌》有“彤雲晝聚,素靈夜哭”。
秋之神
因秋季色白,故以“素靈”代指秋之神。例如:
唐代魏徵《五郊樂章》中寫道:“金行在節,素靈居正”。
晉朝對本朝的代稱
晉朝以“金德”自居,五行中金屬西方,對應白色,故稱本朝為“素靈”。例如:
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雲“素靈承祜”;潘尼《釋奠頌》亦有“素靈乃暉”。
文字拆分釋義
用法示例
道教典籍《太上素靈大有妙經》以“素靈”為名;書法評論中稱某作品“靈動遒勁,頗具神韻”。
人名寓意
若作為名字,“素”象征純潔善良,“靈”寓意聰慧機敏,整體有“言之有物、適應力強”的期許。
“素靈”的核心含義與白色、神靈及曆史典故相關,具體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書》《文選》等古籍或高權威詞典。
素靈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靈性和純潔,也可以形容一種清秀可愛的氣質。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素靈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白(白色)和示(神的示現)。它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白部的筆畫數為5,示部的筆畫數為7。
素靈這個詞最早出自《詩經》中的《柏舟》:“素衣朱裳,其颴維之。”後來逐漸被用于形容人的一種清雅之質。在繁體字中,素靈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素靈的寫法稍有不同。在漢字發展的早期,素由兩個部首組成,即“字心”和“糸”,其中字心表示心靈,糸則是指纖細的絲線;靈則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火(象征靈動)、幹(原意是柴火,引申為指動态的事物)和示。
1. 她的眼神如同素靈的溪水,讓人為之心醉。
2. 這位舞者舞姿曼妙,身上散發出一股素靈的氣息。
3. 他那副沉思的神情使他看起來更加素靈動人。
素靈可以構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素靈動人”、“素靈秀美”、“素靈出塵”等。
和素靈意義相近的詞彙有“清新”、“純潔”、“雅緻”等。
與素靈相反的詞彙包括“粗魯”、“庸俗”、“世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