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out;tick off;abolish;remove]∶抹殺;消除;用筆劃掉
不僅查禁這本書,還要把它從目錄中勾銷
這次沖鋒,像個疾雷,使一向狂妄猖獗的“老虎團”,在這銳不可當的一擊下面勾銷了“戶頭”。——《“老虎團”的結局》
亦作“ 勾消 ”。1.取消;抹掉。 元 喬吉 《水仙子·怨風情》曲:“眼中花怎得接連枝,眉上鎖新教配鑰匙,描筆兒勾銷了傷春事。”《再生緣》第五四回:“朕躬隻為太寬仁,一概勾消總不論。” 老舍 《駱駝祥子》十六:“他居然向她笑了笑,一個天真的,發自内心的笑,仿佛把以前的困苦全一筆勾銷。”
(2).公文用語。指注銷。 宋 歐陽修 《論中書增官屬主文書劄子》:“增置兩府官屬官一二員,使專掌政令之出者,置簿拘管……須是實行實迹,具以條聞,旋行勾銷,以見能否。”《元典章·吏部七·署押》:“如總管府行下州府,科催差發并勾追官吏人等事,所用信牌,隨即附簿粘連文字上,明标日時,定立信牌限次,回日勾銷,并照勘稽遲限次,究治施行。”
“勾銷”的漢語詞典釋義
“勾銷”是漢語動詞,指通過劃掉或标記符號(如勾號)将事物從記錄、名單中删除,引申為徹底取消、消除或作廢。該詞常見于法律、財務及日常事務場景,強調對既有狀态的終結性處理。
基本詞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勾銷”為“用筆畫掉,表示取消或消除”,例如勾銷賬目、勾銷前嫌。該詞常與“一筆”連用,構成“一筆勾銷”,表示徹底清除痕迹或責任(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詞源與演變
據《漢語大詞典》,“勾”原指用筆勾畫符號,“銷”為除去、廢止,二者組合後逐漸從具體動作演變為抽象含義,如“勾銷債務”指通過法定程式終止債權關系(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辨析
“勾銷”與“取消”“廢除”含義相近,但更強調通過标記或書面形式完成,如“勾銷記錄”需留下修改痕迹,而“取消”未必涉及書面操作(來源:中華書局《新華成語詞典》)。
典型例句
“勾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取消、抹掉某事物,使其不再有效或存在。例如用筆劃掉書面内容、消除記錄或終止協議等。
詞源構成
曆史用例
應用場景
“一筆勾銷”是常見成語,形容徹底取消、一概不計較,典故出自宋代朱熹記載範仲淹用筆勾掉不稱職官員的事迹。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文學用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具體文獻。
卬州傲撇飽朔豹犆卑近變褊程子麤服亂頭帶絲禽答問如流得二殿宇跌腳搥胸饤簇鬥草兜擊腞楯返躬飛煉飛鶱分裱鋼火高山反應宮眷國奸喉咽花萼浣濯笏床嬌娜激合技樂景澄精金九秋昆台梁上君嗹馬臉皮靈母露锷旅邸民心不壹内言前仇起牀欺君誤國砌累箐道青虹奇志拳參群分類聚肉山脯林濇濇紗燈仕戶縮小添補纖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