缌服的意思、缌服的詳細解釋
缌服的解釋
即缌麻服。多指關系較遠的族親。《禮記·玉藻》:“童子不裘不帛,不屨絇,無緦服。”《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下》:“詔復七廟子孫及外戚緦服已上,賦役無所與。”《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家世孝友,緦服同爨。” 胡三省 注:“凡三從之服,服緦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薛慰娘》:“村有秀才與同姓,聞之,趨詰家世,蓋生緦服叔也。”參見“ 緦麻 ”。
詞語分解
- 缌的解釋 缌 (緦) ī 細的麻布:缌麻服(古代一種喪服,死者遠親穿用)。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專業解析
缌服(sī fú),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五服”中最輕的一種喪服,用于關系較遠的親屬或特定社會關系者的喪禮。其具體含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字義與服制特征
- 字源:“缌”指制作喪服的布料為細麻布(缌麻),質地疏薄,象征哀痛較輕。《說文解字》釋“缌”為“十五升抽其半布”,即用極細的麻線織成,工藝精細 (來源:漢典“缌”字解析)。
- 服期:服喪期為三個月,是五服中最短的期限 (來源:《儀禮·喪服》)。
二、適用對象
缌服適用于以下關系:
- 宗族親屬:如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兄弟、外姓姻親(如嶽父母)等;
- 社會關系:如朋友、鄰裡、師生等無血緣但需守禮者;
- 特殊身份:如為乳母、曾共同生活的繼父等服缌麻 (來源:《禮記·喪服小記》)。
三、曆史依據與禮制規範
- 經典記載:《儀禮·喪服》明确将“五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缌麻為最輕等級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儀禮》原文)。
- 禮法意義:缌服體現“親疏有别”的倫理觀,通過服飾差異區分血緣與社會關系的親疏,維系宗法秩序 (來源: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四、文化影響
缌服制度自周代确立後,成為傳統社會禮教的核心組成部分。唐代《開元禮》、明代《孝慈錄》均沿襲此制,直至清末逐漸簡化。其精神仍影響現代喪葬習俗中對遠親的悼念方式 (來源:鄧子琴《中國風俗史》)。
五、典例參考
《紅樓夢》第十三回中,賈府遠親賈璜為秦可卿穿“缌麻服”,反映清代缌服在世家大族中的實踐 (來源:曹雪芹《紅樓夢》庚辰本)。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
- 漢典“缌”字釋義
- 《儀禮·喪服》五服制度
- 《禮記·喪服小記》服制範圍
- 鄧子琴《中國風俗史》喪服演變(豆瓣圖書頁)
- 《紅樓夢》庚辰本電子版(古登堡計劃)
網絡擴展解釋
“缌服”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一種,屬于五服(五種喪服等級)中最輕的等級。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缌服(拼音:sī fú)是為關系較遠的親屬所穿的喪服,用細麻布制成,服喪期為三個月。它代表對遠親或族親的哀悼,體現了古代宗法制度中的親疏關系劃分。
2.服制特點
- 材質:細麻布(缌麻),區别于大功、小功等較粗的麻布。
- 服期:三個月,是五服中最短的。
- 等級:五服中的第五等,輕于斬衰、齊衰、大功、小功。
3.適用對象
缌服主要用于關系疏遠的親屬,例如:
- 族親中三從(曾祖、高祖、玄孫)以外的遠親;
- 外戚中的遠親(如外曾祖父母、外玄孫等)。
4.曆史依據
- 《禮記·玉藻》記載“童子無缌服”,說明未成年人不需服此喪。
- 《魏書》提到“外戚缌服已上”,表明外戚中較遠親屬需服缌服。
5.相關術語
- 缌麻:指缌服所用的細麻布,也代指這種喪服制度。
- 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個等級,按親疏關系遞減。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榮百萬雄師,百萬雄兵闆牙把兄弟本榦飙焰鄙谏不獲參玩唱驺乘淩伧子齒盡瓷罂翠鱗叨踐典章制度吊籃轓騑繁生豐條扶養改造公論公沙龜鼎蠱事诃谑紅緜洪深健存檢集剿竊季弟解折鏡光警吏軍令狀蠟滓蘿圖牛飲盤雕平解貧遊善知識水雲居所及他大坦誠特命投球鼍龍挖洞外孫子卧甲我思五時衣相厲小題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