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缌麻服。多指關系較遠的族親。《禮記·玉藻》:“童子不裘不帛,不屨絇,無緦服。”《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下》:“詔復七廟子孫及外戚緦服已上,賦役無所與。”《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家世孝友,緦服同爨。” 胡三省 注:“凡三從之服,服緦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薛慰娘》:“村有秀才與同姓,聞之,趨詰家世,蓋生緦服叔也。”參見“ 緦麻 ”。
“缌服”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一種,屬于五服(五種喪服等級)中最輕的等級。以下是詳細解釋:
缌服(拼音:sī fú)是為關系較遠的親屬所穿的喪服,用細麻布制成,服喪期為三個月。它代表對遠親或族親的哀悼,體現了古代宗法制度中的親疏關系劃分。
缌服主要用于關系疏遠的親屬,例如:
缌服是一個名詞,意為繡制或縫補衣物的細線或線狀物。它由“纟”作為部首,由五畫組成。
“纟”是表示絲綢的象形字,也是“缌服”這個詞的來源。在古代,人們在衣物上進行刺繡或縫補時常常使用絲線。而絲線就是通過取繭、煮繭、絲織等方式制成紡線,再通過染色等處理,可以用來制作絲綢,也可作為縫紉線使用。
在繁體字中,“缌服”可以寫為“緦伏”,其中“緦”是“缌”的繁體字,由十五畫組成,“伏”則表示服從,由六畫組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缌”可以寫作“絲毌”或“斯毌”,其中“絲”表示絲線,“毌”則是指破損的衣物。這兩個字在字形上體現了繡制和衣物破損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使用“缌服”的例句:
1. 她用紅色的缌服線為裙子上的花朵做了細緻的刺繡。
2. 為了修補破損的衣物,他買了一些缌服線。
組詞:繡缌、紡缌
相近義詞:繡線、縫紉線
相反義詞:裂開、破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