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食耳視”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ù shí ěr shì,字面意思是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行為或認知的颠倒錯亂,強調違背常理或本末倒置的現象。
核心含義
成語通過“目食”“耳視”的感官錯位,諷刺人們不遵循事物的本質規律,反而追求表面的、不符合實際的形式。例如:過度追求華服美食的觀賞性而忽視其實用性,或盲目追隨他人推崇的事物。
出處與典故
源自宋代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文中批判當時社會風氣,指出人們穿衣隻求外表美觀而非舒適,飲食追求雕琢裝飾而非味道,這種舍本逐末的行為即“目食耳視”。
用法與近義詞
《目食耳視》是一個成語,意指以目食(看着食物)、耳視(聽着吟詩)的方式休息。這個成語源于唐代杜牧的《秋狂劄》。
這個成語由三個部分組成:目(mù)、食(shí)、耳(ěr)和視(shì)。其中,“目”是指眼睛,意思是看;“食”是指食物,意思是吃;“耳”是指耳朵,意思是聽;“視”是指看,意思是觀察。
《目食耳視》這個成語的來源非常明确,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秋狂劄》。在這首詩中,杜牧描述了自己在秋天醉心于觀賞美景和吟詩作對的情景。這裡的“目食耳視”指的就是以看景色和欣賞詩歌的方式休息。
《目食耳視》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目食耳視」。
在古代,「目」的形狀是一隻眼睛的樣子,「食」的形狀是人在吃飯的樣子,「耳」的形狀是耳朵,「視」的形狀是人在看東西的樣子。
以下是一個使用了《目食耳視》這個成語的例句:
他整天埋頭工作,幾乎沒有時間休息,真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片刻的閑暇,以目食耳視的方式放松一下。
一些與《目食耳視》相關的詞彙有:休息、欣賞、沉浸等。
一個近義詞是“目不轉睛”,意思是目光集中在一個地方,不轉向其他方向。
一個反義詞是“目中無人”,意思是目中沒有他人,形容人非常驕傲自大。
【别人正在浏覽】